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夜
作者: 郦权〔金朝〕
殊方节物老堪惊,
病怯诸邻爆竹声。
梨栗异时乡国梦,
琴书此夕故人情。
眼看历日悲存殁,
泪溅屠苏忆弟兄。
白发明朝四十七,
又随春草一番生。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岁月的流逝令人惊叹;由于身体虚弱,听着邻居放的爆竹声倍感不适。梨树和栗树在不同的季节让我想起故乡的梦,今晚的琴声书卷让我怀念旧友。眼看着岁月流逝,悲伤着那些已逝的人,泪水洒在屠苏酒中,想起了我的兄弟。明天我就四十七岁了,又将迎来春草的再次生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殊方:指异乡或外地。
- 节物:节日的景象或气氛。
- 屠苏:一种传统节日饮用的酒,象征辟邪和祈福。
- 梨栗:梨树与栗树,借用来象征故乡的物产。
典故解析:
- “屠苏酒”:源于古代中国,常在春节饮用,寓意驱邪避祟。
- “白发”:象征年老,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郦权,金朝诗人,生活在北方,作品多反映南北文化的差异及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感受到浓厚的乡愁和对逝去亲友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除夜》是一首充满浓郁乡愁的诗作,诗人在除夕之夜,面对节日的氛围,内心却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开头“殊方节物老堪惊”,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惊慌,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慨。接着“病怯诸邻爆竹声”,通过对邻人放鞭炮声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病痛与孤独感。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泪溅屠苏忆弟兄”,触动了家庭与亲情的思考,令人感受到浓烈的思乡与怀念。
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在描绘节日氛围的同时,带有了人性的深刻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殊方节物老堪惊:在异乡的节日景象让我感到震惊,隐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病怯诸邻爆竹声:由于身体虚弱,听到邻居的爆竹声感到更加不适,体现了身心的双重煎熬。
- 梨栗异时乡国梦:不同季节的梨和栗让我想起故乡的梦,乡愁之情油然而生。
- 琴书此夕故人情:这一夜的琴声和书卷勾起了对旧友的怀念,情感深厚。
- 眼看历日悲存殁:看着时间流逝,对已故的亲友悲伤不已。
- 泪溅屠苏忆弟兄:泪水洒在屠苏酒中,思念我的兄弟,情感真挚。
- 白发明朝四十七:明天我就四十七岁,白发的出现反映了时间的无情。
- 又随春草一番生:春草再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梨栗异时”和“琴书此夕”,展现词语的和谐美。
- 拟人:如“泪溅屠苏”,赋予无生命的酒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除夕的节日背景,结合个人的病痛和乡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亲友离世的无奈与哀伤,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与希望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梨栗:象征故乡的丰饶,也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
- 屠苏酒:象征着团圆与祝福,同时也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 白发:象征着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屠苏”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酒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食物 -
诗中“病怯诸邻爆竹声”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兴奋
B. 孤独与无奈
C. 喜悦
D. 安宁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亲友的怀念
C. 对美好生活的描绘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中同样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其背景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杜甫更加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难,而郦权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内心的孤独。两首诗在主题上相似,但在情感表达和历史背景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
- 《金朝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