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渡崖》

时间: 2025-01-10 21:57:39

奔湍百折似蟠虬,响入山根汇复流。

咫尺苍崖溪八渡,等閒藜杖我频游。

层崖障日樵声晚,寒谷呼风树影秋。

安得剩栽溪上竹,一庵领尽两山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奔湍百折似蟠虬,响入山根汇复流。
咫尺苍崖溪八渡,等閒藜杖我频游。
层崖障日樵声晚,寒谷呼风树影秋。
安得剩栽溪上竹,一庵领尽两山幽。

白话文翻译:

奔腾的溪水蜿蜒曲折,像是盘旋的龙,声响传入山脚汇聚成流。
在咫尺之遥的青崖旁,我常常用藜杖游玩八渡溪。
层层山崖遮挡了日光,傍晚时分传来樵夫的斧声,
寒冷的山谷中呼啸的风,伴着树影映射出秋天的气息。
我希望在溪边再栽种一些竹子,
让一个小庵堂尽享这两山的幽静。

注释:

奔湍:奔流的急水。
蟠虬:盘旋的龙,形容水流的曲折。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实际为“咫尺天涯”。
苍崖:青翠的山崖。
藜杖:用藜草制成的拐杖,古时道士常用。
樵声:砍柴的声音。
寒谷:寒冷的山谷。
影秋:秋天的影子,指秋天的气息。
剩栽:再种植。
:庵堂,隐居的地方。
:安静、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郦权,金朝诗人,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在八渡溪边游玩的闲暇时光,融合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八渡崖》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郦权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感悟。开篇“奔湍百折似蟠虬”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溪水的急促与蜿蜒,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动感的自然场景。接下来的“咫尺苍崖溪八渡”,则展示了诗人对这片风景的亲近与熟悉,表现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在诗中,郦权不仅描绘自然风光,也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后半部分“安得剩栽溪上竹,一庵领尽两山幽”,表达了他希望在溪边种竹、隐居于此的愿望,显示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将自然的美与人的情感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奔湍百折似蟠虬:溪水奔流不息,蜿蜒曲折,形容水流的力量与灵动。
  2. 响入山根汇复流:水声入耳,汇聚在山脚下,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声音与归宿。
  3. 咫尺苍崖溪八渡:离这里很近的青崖旁,有八渡溪流,表现出诗人的熟悉与亲近感。
  4. 等閒藜杖我频游:用藜杖出游,表明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常常游玩和享受自然的生活。
  5. 层崖障日樵声晚:山崖遮挡了阳光,晚间传来樵夫的声音,描绘出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交融。
  6. 寒谷呼风树影秋:寒冷的山谷中,呼啸的风与树影交织,表现出秋天的气息与孤寂。
  7. 安得剩栽溪上竹:希望在溪边再栽竹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8. 一庵领尽两山幽:想在溪旁建立一座庵堂,尽享幽静的山水景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奔湍百折似蟠虬”,将水流比作盘旋的龙,生动形象。
  • 拟人:如“寒谷呼风”,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层崖障日”和“樵声晚”,字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奔湍: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动感。
  • 苍崖:代表稳重与永恒的自然景观。
  • 藜杖:象征隐士的生活方式与对自然的依赖。
  • 寒谷:象征孤寂与清幽的环境。
  • :象征高洁、清雅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奔湍百折似蟠虬”中的“蟠虬”指的是什么?

    • A. 蛇
    • B. 龙
    • C. 鳖
    • D. 鱼
  2. 诗中提到的“藜杖”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砍柴
    • B. 行走
    • C. 采药
    • D. 打猎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旅行
    • B. 隐居
    • C. 交友
    • D. 读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示了隐居生活之美。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表达了对友人与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比较郦权的《八渡崖》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郦权的诗更强调溪水的动感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王维则更注重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金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美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