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杂感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2:19:47

屡下勤王诏,诸军自养痈。

犒师劫行旅,积庾困输供。

张镐援何后,思明计已穷。

空传裘带略,息甲久山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屡下勤王诏,诸军自养痈。
犒师劫行旅,积庾困输供。
张镐援何后,思明计已穷。
空传裘带略,息甲久山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频繁下达勤王诏书的无奈,军队却只能自我滋养内患。为了犒赏士兵,甚至劫掠过路的行旅,积压了运输的困扰。张镐的援助何时能到,想到明智的计策已无计可施。空有传说中的裘带略(指典故中的策略),却只是在山东停战已久。

注释:

  • 屡下:屡次下达。
  • 勤王诏:为了勤王而下达的诏令,通常指为挽救国家而召集的军令。
  • 养痈:比喻自生内患,指军队中潜在的问题。
  • 犒师:对军队的慰劳与奖励。
  • 劫行旅:劫掠过路的商旅。
  • 积庾:积累的粮草、物资。
  • 张镐: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指代援助。
  • 思明计已穷:思考良策却已用尽。
  • 空传裘带略:空有传闻中的计策,形容无用的策略。
  • 息甲:停止战斗,指停战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承忠(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因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反映了战争与政治的苦痛。其诗歌风格多为沉郁悲壮,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创作背景:

《大梁杂感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动荡和战争局势的关注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军队的困境与国家的危局。诗人开篇即指出“屡下勤王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频繁发出的救国命令,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诸军自养痈”,军队内部的问题难以解决,形势愈显严峻。诗中“犒师劫行旅”一句更是将战争带来的苦难展现无遗,军队为了维持生计,甚至不得不劫掠无辜的行旅,显示出战争的无情与对百姓的压迫。

接下来的“张镐援何后”,诗人表达了对援助的渴望与期盼,但“思明计已穷”则凸显了无奈,显示出在困境中思虑再三却仍然找不到出路的绝望。最后一句“息甲久山东”,让人感受到一种久战未决的无力感,战火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是精神的压迫。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情感真挚,语言凝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屡下勤王诏:频繁下达关于勤王的诏书,体现统治者的焦急与无奈。
  2. 诸军自养痈:军队内部问题严重,自生内患,暗示政治腐败。
  3. 犒师劫行旅:为了犒劳士兵,不得不劫掠经过的旅人,反映战争对民众的影响。
  4. 积庾困输供:粮草物资的积压,运输困难,暗示战争的后勤困境。
  5. 张镐援何后:对援助的期待,表现出对局势的无力感。
  6. 思明计已穷:思考良策却无计可施,显示出无奈与绝望。
  7. 空传裘带略:典故中的策略无法施行,反映出现状的悲惨。
  8. 息甲久山东:长时间的停战状态,暗示着无休止的战争带来的疲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犒师劫行旅,积庾困输供”,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养痈”比喻自生内患,形象生动。
  • 夸张: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无情。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战争现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体现出一种悲愤交加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勤王:象征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 军队:代表国家的武力与政治的工具。
  • 行旅:象征无辜的百姓,反映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 粮草:象征战争的后勤保障与物质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屡下勤王诏的意思是? A. 多次发布救国命令
    B. 一次性发布命令
    C. 从未发布命令
    D. 只发布一次命令

  2. “犒师劫行旅”反映了什么? A. 军队富裕
    B. 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C. 行旅的繁荣
    D. 战争中的胜利

  3. 诗中提到的张镐是谁? A. 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B. 普通百姓
    C. 朝廷官员
    D. 诗人本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大梁杂感 其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与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黎承忠则更强调政治与军事的困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