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赠王友道》
时间: 2025-01-22 23:52: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赠王友道
作者:苏轼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
瑶林终自隔风尘。
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
风流何似道家纯。
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白话文翻译:
谁说东阳的人都消瘦了?看他那凝重的神情,像是点上了漆一般。
瑶林的美景终究与世俗隔绝。
看看他披着鹤氅,依旧是个被贬的仙人。
省中可以清谈挥洒玉尘,实在需要保持器宇的清纯。
风流的气度哪里能比得上道家的纯粹?
他不应当和蜀地的那些客人一样,只爱慕卓文君。
注释:
- 东阳:指东阳地区,古时多指东阳人,寓意洒脱的人。
- 凝然:形容神情凝重,沉静。
- 点漆:用漆点缀,形容精神饱满。
- 瑶林:美丽的森林,象征清静之地。
- 鹤氅:古代文人所穿的长袍,象征飘逸的风度。
- 谪仙人:指因罪被贬的仙人,形容处于困境中的才子。
- 清言:清雅的言辞。
- 玉尘:比喻文化和学问。
- 道家:指中国道教,强调自然和道德的纯真。
- 卓文君:古时著名的才女,象征才情与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坎坷,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作品广泛,尤其以诗、词、文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在赠王友道时所作,王友道为其好友,二人志趣相投,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与赞美,反映了苏轼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临江仙·赠王友道》是一首充满友谊与哲思的词作。苏轼在词中以轻松的语气描绘了朋友的高洁与洒脱,展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开篇“谁道东阳都瘦损”,以疑问句引入,表现出对东阳人精神面貌的关注,紧接着“凝然点漆精神”,则通过细腻的比喻传达出王友道内心的坚定与气质的独特。
整首词中表现出的“瑶林终自隔风尘”,既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也是对友人处于世俗中而不染尘埃的赞美。苏轼通过“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一语,形象地描绘了王友道的儒雅气质,与道家“谪仙”的形象交相辉映,暗含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词的后半部分提及“风流何似道家纯”,表明了苏轼对道家思想的崇尚,认为真正的风流洒脱应追求内心的纯真与自然,而不是浮华的表象。结尾提到的“惟爱卓文君”,则是一种对才情与情感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情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道东阳都瘦损:质疑他人对东阳人的评价,表明对其精神状态的关注。
- 凝然点漆精神:描绘友人深邃的神情,暗指其内心的坚定。
- 瑶林终自隔风尘:表明理想与现实的隔阂,向往与世无争的生活。
- 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强调友人的高雅气质,虽处困境仍显仙气。
- 省可清言挥玉尘:赞美清雅的言辞与学问,体现文化修养。
- 真须保器全真:强调内在的纯真与气度的重要性。
- 风流何似道家纯:道出真正的风流应源于内心的纯净。
- 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表达对真情与才华的向往,强调内涵与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精神比作“点漆”,形象生动。
- 对仗:使用整齐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反问:引入疑问句,增强了词的互动性与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词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表达了对高洁人格与内心纯真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阳:象征洒脱之人。
- 瑶林:象征理想与清净之地。
- 鹤氅:象征高雅与风度。
- 谪仙人:象征困境中的才子。
- 玉尘:象征文化与学问的纯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的精神面貌?
- A. 苏轼本人
- B. 王友道
- C. 卓文君
- D. 蜀客
-
词中描绘的“瑶林”象征什么?
- A. 纷繁复杂的世俗
- B. 理想与清净的生活
- C. 道家的教义
- D. 友谊的珍贵
-
“风流何似道家纯”中的“道家纯”指的是什么?
- A. 高雅的气度
- B. 内心的纯净与自然
- C. 表面的风光
- D. 对文人的仰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李白的诗作,二者在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怀念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注重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词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