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蓬山秋夜》
时间: 2025-01-27 03:23: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园一夜西风急,羁怀更添寂寞。
败叶敲窗,清寒惊梦,顿起闲愁万斛。
鸥盟摇落,况雁序无多,又分南北。
自拥罗衾,静看冷月透帘幕。
霜毫写就新句,但知音别后,谁和新曲。
灯暗砧残,天空籁静,听尽千山落水。
柔情难托,怅拾翠吟红,旧时行乐。
回首前游,几人能再续。
白话文翻译
小园里,西风在一夜之间呼啸而过,思乡之情更加寂寞。
败落的树叶敲打着窗户,清冷的天气惊醒了我的梦,心中顿时涌起无尽的愁苦。
海鸥的盟约已然破灭,况且大雁的迁徙也不再频繁,南北的分离愈显无奈。
我独自裹着罗被,静静地看着冷月透过窗帘洒入室内。
用霜笔写下新的诗句,却不知音友别后,谁能和我一起吟唱新曲。
灯光昏暗,砧板上的工作已停止,天地间一片静谧,尽听千山万水的落声。
柔情难以托付,想起往日的欢愉,心中不禁惆怅。
回首往昔的游历,几人能再续前缘?
注释
- 羁怀:羁留的思念之情。
- 败叶:凋零的树叶,象征衰败和失落。
- 清寒:清冷的气候,给人以孤寂的感觉。
- 霜毫:指用霜笔写诗,形容写作时的寒冷和孤独感。
- 砧残:指砧板上的工作已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 翠吟红:指以往的诗词和欢娱,表达对旧时欢乐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璿华,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细腻而富有情趣。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创作背景
《台城路 蓬山秋夜》写于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在小园中,感受到西风的急促和秋夜的寒冷,回忆往昔的欢乐,感慨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的“西风急”直接引入了秋的氛围,接着通过“败叶敲窗”描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仿佛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鸥盟摇落,况雁序无多”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在逐渐淡化,生离死别的感受愈发鲜明。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自拥罗衾,静看冷月,呈现出一种孤独的自省状态。用“霜毫写就新句”表达了创作的孤独与渴望认同,但又不知与谁分享,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和对新曲的期待。最后,以“回首前游,几人能再续”收束,令人感受到一种对过往的无奈与惋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感受到秋夜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友情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园一夜西风急:西风在夜间猛烈地吹,营造出一种紧迫的氛围。
- 羁怀更添寂寞:思乡之情愈加明显,内心的孤独感随之加重。
- 败叶敲窗,清寒惊梦:凋零的树叶敲打窗户,清凉的空气把梦惊醒,象征着不安。
- 顿起闲愁万斛:心中瞬间充满了无尽的愁苦。
- 鸥盟摇落:海鸥的盟约已破,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
- 况雁序无多,又分南北:大雁的迁徙减少,南北的分离让人感到无奈。
- 自拥罗衾,静看冷月透帘幕:独自在被子中,静静地看着冷月光透过窗帘。
- 霜毫写就新句:用霜笔写下新的诗句,体现创作的孤独。
- 但知音别后,谁和新曲:知音已离去,谁能一起吟唱新作呢?
- 灯暗砧残,天空籁静:灯光暗淡,砧板上的工作已停,天地间宁静无声。
- 听尽千山落水:倾听远处的水声,感受到自然的宁静。
- 柔情难托,怅拾翠吟红:柔情难以寄托,忍不住怀念往日的欢娱。
- 旧时行乐,回首前游,几人能再续: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几人能再续前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败叶”象征生命的衰败与孤独。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如“败叶敲窗”。
- 对仗:如“南北”与“雁序无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友情的怀念,体现了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来临,带来寒冷与孤独。
- 败叶:代表生命的衰败和时间的流逝。
- 冷月:象征清冷和孤独,反映诗人的心境。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伴随自然的声音唤起诗人对往日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羁怀”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的愉悦
- B. 思乡的情感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友情的怀念
-
“败叶敲窗”中的“败叶”象征了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生命的衰败
- C. 自然的美丽
- D. 欢乐的时光
-
诗中提到的“霜毫”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工具
- C. 一种诗歌风格
- D. 一种写作的状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白《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细腻。
- 杜甫《春望》:同样在自然景色中寄托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生命流逝的感慨,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杨璿华诗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