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时间: 2025-01-27 03:37: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寒别有人间世,长安万家声悄。
银海无澜,瑶林绝影,人坐玉峰清啸。
飞花四绕。数八代兴亡,去如高鸟。
酒煖旗亭,沥醪归趁暮寒好。
牛头未改天阙,堵波双玉立,瞻对云表。
宝志禅空,蒋侯神去,皓鹤归来能吊。
思心旷渺。便挥斥寒门,烛龙开耀。
病眼登临,忍寒风骨峭。
白话文翻译:
在这高寒的地方,似乎与人间的喧嚣隔绝,长安的万家灯火声也显得格外安静。
银色的海面没有波澜,瑶林的影子消失无踪,只有人坐在玉峰上清啸。
飞舞的花瓣四处飘绕。回想起八代兴亡,像高飞的鸟儿一样匆匆而去。
酒暖了旗亭,浑浊的酒液在暮寒中归来正好。
牛头依旧未改的天阙,双玉在波涛中伫立,仰望着云层。
宝志已然禅空,蒋侯的神采已去,皓鹤归来能否吊唁?
思绪如烟,心中旷达而渺远。挥斥着寒门,烛龙闪耀。
眼疾登高,在这寒风中忍受着骨骼的刺骨。
注释:
- 高寒:指高海拔或寒冷的地方。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历史。
- 银海:比喻宁静的水面。
- 瑶林:指美丽的树林,通常象征着仙境。
- 飞花:飞舞的花瓣,常用于描写春天的美景。
- 八代兴亡:指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
- 牛头未改天阙:牛头是指某种神或图腾,天阙象征天上的宫殿。
- 宝志禅空:指一种空灵的境界,心无挂碍。
- 皓鹤:白鹤,通常象征高洁、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天羽,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多变,既有婉约之美,也有豪放之气。
创作背景:
《台城路》创作于金天羽对历史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沉思之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诗歌鉴赏:
《台城路》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沧桑,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世事的深刻反思。开篇的“高寒别有人间世”,便将读者带入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孤独境地,仿佛置身于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令人感到一种清冷与宁静。而“长安万家声悄”则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感。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银海无澜”和“瑶林绝影”来展现一种空灵而又幽远的意象,仿佛在描述一种理想的境界,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而“飞花四绕”则引出历史的思考,回顾起“八代兴亡”,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渺小和历史的无常显露无遗。
“酒煖旗亭,沥醪归趁暮寒好”,这一句则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酒意恰好在寒冷的暮冬中显得珍贵而温暖,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在意象的变化中,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自然的热爱,最终引向一种心灵的超越和开阔,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寒别有人间世:置身于高寒之地,似乎与世隔绝。
- 长安万家声悄:长安的繁华与喧嚣在此刻显得格外宁静。
- 银海无澜,瑶林绝影: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感。
- 人坐玉峰清啸:人坐在高峰上清啸,体现了人的孤傲与自由。
- 飞花四绕:花瓣飞舞,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数八代兴亡,去如高鸟:历史的兴亡如同高飞的鸟,瞬息万变。
- 酒煖旗亭,沥醪归趁暮寒好:酒暖了亭子,正好在寒冷的傍晚归来,体现了温暖与惬意。
- 牛头未改天阙:牛头作为神灵的象征,天阙依然存在,展示了历史的延续。
- 堵波双玉立,瞻对云表:双玉伫立于波涛中,仰望着云天,象征高洁与追求。
- 宝志禅空,蒋侯神去:心中空灵,蒋侯的神采已逝,暗示对逝去的追忆。
- 皓鹤归来能吊:白鹤归来能否吊唁,表达对过往的感慨。
- 思心旷渺:心中思绪万千,感到空灵而渺远。
- 便挥斥寒门,烛龙开耀:以豪情挥斥寒冷,象征光明与希望。
- 病眼登临,忍寒风骨峭:眼疾难忍,寒风中承受着骨骼的刺痛,展现了生命的坚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心灵的寄托。
- 对仗:如“银海无澜,瑶林绝影”,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探讨了历史的兴衰和个人的渺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寒:象征孤独与超脱;
- 长安:象征繁华与历史的厚重;
- 银海:象征宁静与安详;
- 玉峰:象征高洁与理想;
- 飞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台城路》中的“高寒别有人间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欢快
C. 忧伤 -
诗中“飞花四绕”意在表现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兴亡的历史
C. 个人的奋斗 -
词中的“牛头未改天阙”中“牛头”象征什么? A. 神灵
B. 诗人
C. 皇帝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金天羽与杜甫在描写历史沧桑时,金天羽更具超然的态度,而杜甫则充满了对国事的忧虑。两者的风格各异,却同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歌研究》
- 《诗词评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