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毅父妻挽词》
时间: 2025-02-04 15:34: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孔毅父妻挽词
作者:苏轼 〔宋代〕
结缡记初欢,同穴期晚岁。
择夫得温峤,生子胜王济。
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
从君吏隐中,穷达初不计。
云何抱沉疾,俯仰便一世。
幽阴凄房栊,芳泽在巾袂。
百年纵得满,此路行亦逝。
那将有限身,长泻无益涕。
君文照今古,不比山石脆。
当观千字诔,宁用百金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妻子相识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死亡的无奈与对逝去爱情的追忆。结发之初的欢愉,如今却只能同穴相依。妻子温文尔雅,生下的子女更胜于他人。高洁的品德使他们的友谊如兄弟般深厚。即便身处官场,贫贱富贵从未让我在乎。如今为何却因病重而感到如此沉重,仰望天空,俯视大地,人生竟如此短暂。房中幽暗冷清,昔日的芳华已在巾帕上凋零。即使百年寿命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路上行走终会逝去。有限的生命,流下的泪水也无济于事。你的文采如同古今之照,不比那些坚硬的山石脆弱。即使能写出千字的悼词,也不如用百金来埋葬你的灵魂。
注释
- 结缡:缔结婚姻,结为夫妻。
- 温峤:温峤为人名,指温文尔雅的人。
- 王济:王济也是人名,指为人杰出的人。
- 高风:高尚的品德。
- 穷达:指人生的贫贱与富贵。
- 沉疾:病重,沉重的疾病。
- 芳泽:芳香的气息,指美好的事物。
- 涕:眼泪,悲伤的表现。
典故解析
- “结缡记初欢”:指夫妻初识时的美好回忆。
- “高风相宾友”:强调朋友之间的高尚情谊。
- “千字诔”:指为死者所写的悼文,表达对逝者的追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诗歌、词均有极高成就。其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的朋友孔毅父去世之际,表达了对逝去朋友的深切怀念与悲痛,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情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孔毅父妻挽词》是一首深情的挽歌,诗中通过对早逝友人的怀念,折射出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珍贵。开篇即以“结缡记初欢”引入,展现了夫妻间初识的甜美,紧接着提到“择夫得温峤”,描绘了妻子的品德与儿女的优秀,展现了家庭的和谐美满。
接下来,诗人提到在官场的经历,强调人生的浮沉与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后续的“云何抱沉疾”更显沉重,诗人不仅在感慨自己失去的友情,也在反思生命的脆弱。整首诗在情感上波动起伏,先是温馨,再至悲痛,最后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
苏轼用词典雅,意象丰富,尤其在描绘“幽阴凄房栊”时,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哀伤的气氛。整首诗寻找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传达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及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结缡记初欢:回忆婚姻初期的快乐。
- 同穴期晚岁:期望在生命尽头与爱人同葬。
- 择夫得温峤:选择了温文尔雅的丈夫。
- 生子胜王济:孩子优秀,超越常人。
- 高风相宾友:朋友之间保持高尚的品德。
- 古义仍兄弟:古老的义气依然如兄弟。
- 从君吏隐中:与友人在官场中相伴。
- 穷达初不计:不在乎贫富荣辱。
- 云何抱沉疾:为何要承受重病的折磨。
- 俯仰便一世:低头仰望,一生就在瞬间。
- 幽阴凄房栊:幽暗的房间显得凄凉。
- 芳泽在巾袂:昔日的芳华已成回忆。
- 百年纵得满:即使百年寿命也无常。
- 此路行亦逝:人生道路终究会消逝。
- 那将有限身:有限的生命。
- 长泻无益涕:流下的泪水毫无意义。
- 君文照今古:你的才华照耀古今。
- 不比山石脆:不如山石那样坚硬。
- 当观千字诔:即便写千字悼词。
- 宁用百金瘗:也不如用金钱来埋葬。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泻无益涕”,形象地表达了无尽的悲哀。
- 对仗:如“穷达初不计”与“云何抱沉疾”,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芳泽在巾袂”赋予物象以人的情感,传达伤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对爱情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缁衣:象征丧服,暗示死亡。
- 幽阴:象征孤独与悲凉。
- 芳泽:象征美好的回忆与情感。
- 山石:象征坚韧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是为谁而作的? A. 苏轼的妻子
B. 孔毅父
C. 作者的朋友 -
诗中提到的“温峤”代表什么样的人物特征? A. 刚毅
B. 温文尔雅
C. 富贵 -
“长泻无益涕”中的“泻”指的是什么? A. 流泪
B. 流水
C. 消逝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表达了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永恒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离骚》与《孔毅父妻挽词》:两者均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爱情的珍视,但《离骚》更具神话色彩,而《孔毅父妻挽词》更贴近现实,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详细收录苏轼的各类诗文,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文学成就。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为古典诗歌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注释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