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作者: 姜夔 〔宋代〕
原文展示: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白话文翻译:
燕子和大雁都无心恋恋不舍,随云而去,飞向太湖的西边。
几座山峰显得清冷而苦涩,好似在商量着黄昏时的细雨。
在第四座桥边,想要与天一起停留。
如今身处何方呢?倚着栏杆怀念往昔。
残留的柳枝摇曳着,似乎在翩翩起舞。
注释:
- 燕雁无心:燕子和大雁心中无牵挂,形容它们自由飞翔。
- 太湖西畔:太湖的西边,指的是地理位置。
- 数峰清苦:几座山峰显得清冷而苦涩,描绘了山景的孤寂。
- 商略:商量,讨论。
- 今何许:如今身处何方。
- 凭阑怀古:靠着栏杆怀念古人往事。
- 残柳参差舞:残存的柳树随风摇曳,像在舞蹈。
典故解析:
这首词中没有特别显著的历史典故,但“凭阑怀古”常常用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往昔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典雅,情感细腻,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丁未冬季,背景可能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姜夔个人的经历有关,表现出他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姜夔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而引人入胜。词的开头通过“燕雁无心”引出自然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随意而又无情的流逝;而“太湖西畔随云去”则将视角拉向远方,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接下来的“数峰清苦”描绘山峰的孤寂,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苦楚。
“商略黄昏雨”则让人联想到黄昏时分的细雨,雨水打湿了大地,也打湿了诗人的心。接下来的“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恋与渴望,想要在此驻足,然而“今何许”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最后一句“残柳参差舞”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柳树在风中摇曳的场景,似乎在诉说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姜夔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过往的怀念,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燕雁无心:无心的燕子和大雁,象征着自由与无牵挂的生命状态。
- 太湖西畔随云去:描绘了一幅自然画面,展现出燕雁随云飘向远方的意象。
- 数峰清苦:几座山峰展现出清冷与孤独,反映了内心的苦楚。
- 商略黄昏雨:黄昏时的细雨让人感受到一份淡淡的忧伤。
-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想要在此刻与自然结合,表现出对时光的渴望。
- 今何许:对现状的迷茫与困惑,蕴含着对过去的追忆。
- 凭阑怀古:借助栏杆思念往昔,体现出一种人对历史的思考与留恋。
- 残柳参差舞:用柳树的摇曳表现生命的无常与柔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内心情感的反映。
- 拟人:通过“残柳舞”赋予柳树以生命,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词中各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与人事的思考,情感基调深沉而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雁: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 太湖:自然的广阔与宁静,代表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山峰:孤独与清冷的象征,反映内心的苦闷。
- 黄昏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慨。
- 残柳:生命的脆弱与柔美,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主要有哪些? a) 燕子和大雁
b) 山峰
c) 太湖
d) 所有以上 -
“今何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望
b) 对现状的迷茫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自然的热爱 -
“残柳参差舞”中的“舞”意指什么? a) 柳树的生机
b) 风的轻柔
c) 生命的脆弱
d) 所有以上
答案:
- d) 所有以上
- b) 对现状的迷茫
- d) 所有以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姜夔与苏轼的词风比较:姜夔的词多表现抒情与自然的和谐,而苏轼则更多地注重人事与哲理的结合,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姜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