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

时间: 2025-01-27 04:11:02

胡骑入回中,急烽连夜过。

短刀穿虏阵,溅血貂裘涴。

一来辇毂下,愁闷惟欲卧。

今朝从公猎,稍觉天宇大。

一双铁丝箭,未发手先唾。

射杀雪毛狐,腰间余一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
苏轼 〔宋代〕

胡骑入回中,急烽连夜过。
短刀穿虏阵,溅血貂裘涴。
一来辇毂下,愁闷惟欲卧。
今朝从公猎,稍觉天宇大。
一双铁丝箭,未发手先唾。
射杀雪毛狐,腰间余一个。


白话文翻译:

外族骑兵侵入回部,紧急的烽火连夜传来。
短刀刺入敌阵,鲜血溅湿了貂皮衣裳。
一趟辇车驶来,心中愁闷只想睡觉。
今天和大人一起打猎,稍微感到天空辽阔。
手握一双铁丝箭,未射先在手中唾。
射杀了白毛狐狸,腰间还剩下一个。


注释:

字词注释:

  • 胡骑:指外族骑兵,此处特指入侵的敌军。
  • 急烽:紧急的烽火,传递着敌情的急迫。
  • 虏阵:敌人的阵营。
  •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衣服,象征奢华。
  • 辇毂:指车辕,古时帝王或贵族的车。
  • 铁丝箭:一种箭,可能是用铁丝制作,象征武器的锋利。

典故解析: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战报的信号,通常由点燃烽火台来实现。
  • :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狩猎活动,通常代表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词等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风格多样而独特。苏轼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民生,抒发个人情感,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宋与外族之间频繁冲突的时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诗中描绘了边疆的战斗场景,表现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身为将领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疆将领在战争和狩猎之间的心境和经历。开头几句通过“胡骑入回中,急烽连夜过”紧凑地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表现出敌情的迫切和战争的残酷。接着,通过“短刀穿虏阵,溅血貂裘涴”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将领在战斗中所承受的痛苦与荣耀。

诗中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将领对战争的矛盾心理:“一来辇毂下,愁闷惟欲卧”,在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后,他感到疲惫,渴望安宁与休息。最后两句则转向狩猎活动,表现出一种从战争中解脱的释然和自然的欢愉。对狩猎的描述中,结合了对猎物的精准与果断,象征着在战斗中的果敢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在描绘战争与狩猎的过程中,揭示了将领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战斗的无奈,又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展现了苏轼在诗歌中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胡骑入回中:外族骑兵侵入边疆回部,暗示战争爆发。
  2. 急烽连夜过:紧急的烽火夜间传递,形势危急。
  3. 短刀穿虏阵:战斗中,短刀刺入敌阵,表现出将领的勇猛。
  4. 溅血貂裘涴:鲜血溅湿了华丽的衣裳,象征战斗的惨烈。
  5. 一来辇毂下:车驾驶来,反映出将领的身份与地位。
  6. 愁闷惟欲卧:心中愁苦,只想休息,表现心理疲惫。
  7. 今朝从公猎:今天随大人打猎,转向狩猎的活动。
  8. 稍觉天宇大:狩猎中感受到天地的辽阔,心情得到释放。
  9. 一双铁丝箭:手中握着铁丝箭,象征将领的准备和决心。
  10. 射杀雪毛狐:成功猎杀白毛狐狸,表现出猎人的技巧。
  11. 腰间余一个:腰间还有一个猎物,展现了丰收的喜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胡骑入回中,急烽连夜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 比喻:将战斗和狩猎进行对比,反映出战争与生活的交织。
  • 夸张:对战斗的描绘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将领的战斗与狩猎,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自然的热爱,呈现出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融,揭示了人性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骑:象征外族的侵略与威胁。
  • 急烽:象征警报与危机。
  • 貂裘:象征奢华与身份。
  • 铁丝箭:象征武器与保护。
  • 雪毛狐:象征猎物,反映自然的丰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骑”指的是哪种骑兵? A. 汉族骑兵
    B. 外族骑兵
    C. 唐朝骑兵
    答案: B

  2. “急烽连夜过”中的“急烽”指的是什么? A. 烟火
    B. 烽火台
    C. 战斗
    答案: B

  3. 诗中表现出将领的哪种情感? A. 快乐
    B. 愁闷
    C. 恐惧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 通过对历史的回忆与感慨,与此诗中的战争与狩猎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沉思,而苏轼则结合了个人经历与现实的战斗场景,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视角。

参考资料:

  1. 苏轼诗词集
  2. 《宋诗三百首》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