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别绪如丝梦不成》

时间: 2025-04-28 01:42:04

别绪如丝梦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

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绪如丝梦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白话文翻译:

离别的愁绪如同细丝般缠绕,梦也无法成形,怎能忍受孤独的枕头与梦中的边城?因听到紫塞的雨声在三更时分,便回忆起红楼的半夜灯光。书写时的郑重与恨意都十分清晰,天将愁苦的滋味酿成多情的酒。起身时手指划过书页,偏偏看到“鸳鸯”二字如同冰冷。

注释:

  • 别绪:离别的愁绪。
  • 如丝:比喻愁绪细腻缠绕,如丝线般纠缠。
  • 孤枕:孤独的枕头,指一个人睡觉时的孤独感。
  • 紫塞:指边疆地区,通常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地区。
  • 三更雨:夜深时分的雨声。
  • 红楼:指的是《红楼梦》,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郑重:指书写时严肃认真的态度。
  • 恨分明:恨意清楚明显。
  • 鸳鸯:象征情侣,通常成双成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出身于满洲贵族。他才华横溢,以词作闻名,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纳兰性德与爱人分别之时,充满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对离别的痛苦,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于中好·别绪如丝梦不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离愁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尽怀念。诗的开头便以“别绪如丝梦不成”点明了主题,细腻的比喻让人感受到那种缠绵悱恻的离愁。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孤枕与梦境的对比,进一步展示了内心的孤独感。

在“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中,紫塞的雨声勾起了他对往昔的追忆,红楼的灯光则象征着温暖而美好的回忆,与现实中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情感与记忆紧密相连,表现出对爱情的深切怀念。

“书郑重,恨分明”一句,传达出诗人对无法相守的痛苦与恨意,仿佛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种情感的真挚与深刻。而最后一句“偏到鸳鸯两字冰”,则以“鸳鸯”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却又因其冰冷而加深了离别的痛楚,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反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绪如丝梦不成:离别的愁绪缠绕如丝,无法在梦中实现。
  2. 那堪孤枕梦边城:怎能忍受孤独的枕头与梦中边城的孤寂。
  3. 因听紫塞三更雨:因为听到紫塞的雨声在夜深时分。
  4. 却忆红楼半夜灯:回忆起《红楼梦》中半夜的灯光。
  5. 书郑重,恨分明:写下时的郑重,心中对离别的恨意清晰可见。
  6. 天将愁味酿多情:天将愁苦的滋味酿成多情的酒。
  7. 起来呵手封题处:起身时手指划过书页。
  8. 偏到鸳鸯两字冰:偏偏看到“鸳鸯”二字却如冰冷般刺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别绪如丝”比喻离愁的细腻与缠绕。
  • 对比:孤独的“孤枕”与温暖的“红楼半夜灯”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天将愁味酿多情”描绘成一种情感的化身。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出对爱情的深切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美好回忆的追寻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别绪:象征离别的愁苦。
  • 孤枕:象征孤独和失落。
  • 紫塞:象征边疆的遥远与思念。
  • 红楼:象征美好的回忆和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别绪如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离愁
    • c) 愤怒
  2. “紫塞三更雨”中的“紫塞”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南方
    • b) 西方
    • c) 北方
  3. 诗人通过“鸳鸯”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冷漠
    • c) 伤感

答案:

  1. b) 离愁
  2. c) 北方
  3. c)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词风截然不同,纳兰的词更多表现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李清照则以抒情与愁苦见长。两者都在女性情感上有极致的表现,但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诗词全集》
  • 《清代词人研究》
  • 《红楼梦》及其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