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春夜月 其一 湘帘,和《兰当词》》
时间: 2025-01-11 16:54: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春夜月 其一 湘帘,和《兰当词》
作者:樊增祥 〔清代〕
问湘筠,带来多少啼斑。
织就万缕冰丝,浅浅漾情澜。
里面看人了了,甚外边窥玉,
如月笼烟。与月中花影,
风中粉絮,终日缠绵。
梳头未竟,石榴一点,
红透侬边。燕子猜详,
谁扶起洞庭春水,
低挂南檐。深深窣地,
放玉钩银蒜长闲。
算好物宜诗宜画,
阑干和汝,无限流连。
白话文翻译
诗中问湘筠带来了多少啼声,像是织就了万缕冰丝,轻轻荡漾着情感的波澜。里面的视线已然明澈,外面的窥视像玉一样清晰,宛如月光笼罩着烟雾。与月中的花影、风中的粉絮缠绵交织,整日都在相互依偎。梳头未完,红透了石榴花的边缘。燕子在猜测,谁来扶起洞庭春水,低垂在南檐下。深深的窣地,放下了玉钩和银蒜,悠闲自得。这样的美好,既适宜诗词,又适宜绘画,与你在阑干上,无限流连。
注释
- 湘筠:指湘江边的竹子,常用以象征柔美的女子。
- 啼斑:指啼鸣的声音。
- 冰丝:形容纤细、柔软的情感。
- 了了:清晰明了。
- 窥玉:外界观看的状态,像玉一样透亮。
- 缠绵:形容情感深厚,纠缠不清。
- 石榴:象征爱情与美好,尤其是红色的石榴花。
- 洞庭春水:指洞庭湖的春水,象征生机与柔情。
- 阑干:指阳台的栏杆,象征着思念与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他的诗风清丽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主题,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湘春夜月 其一》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之际。诗人借用自然景物描绘情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诗歌鉴赏
《湘春夜月 其一》是樊增祥的一首清丽诗作,整体呈现出一种柔和而细腻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湘筠”、“月中花影”、“洞庭春水”等,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夜色氛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将内心的细腻感受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例如,“梳头未竟,石榴一点,红透侬边”,此句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娇美,更隐含了爱情的悸动与期待。整首诗以轻盈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夜晚,情感流露自然,不作作,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交织的感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问湘筠,带来多少啼斑。
询问湘江边的竹子带来了多少啼鸣的声音,设问引入,表现出对情感的渴望。 -
织就万缕冰丝,浅浅漾情澜。
形容情感如万缕冰丝般细腻,轻轻荡漾,渲染了情感的柔美。 -
里面看人了了,甚外边窥玉,
里面的视线明亮,外面的窥视如玉般清晰,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透明。 -
如月笼烟。与月中花影,
比喻月光如烟,花影在月光下摇曳,增添了梦幻的色彩。 -
风中粉絮,终日缠绵。
形容粉絮随风飘荡,情感缠绵不绝,展现出一种无尽的依恋。 -
梳头未竟,石榴一点,
画面生动,女子梳头未完,石榴花的红色映衬出青春的美丽。 -
红透侬边。燕子猜详,
红色映照在女子的身边,燕子在猜测与揣测,增添了趣味。 -
谁扶起洞庭春水,低挂南檐。
询问谁来撑起洞庭湖的春水,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深深窣地,放玉钩银蒜长闲。
描绘了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象征着宁静与安逸。 -
算好物宜诗宜画,阑干和汝,无限流连。
表达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诗与画交融,人与自然共存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冰丝”,形象生动。
- 拟人:如“燕子猜详”,赋予燕子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出一种柔情似水、缠绵悱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筠:象征柔美的女子。
- 冰丝:象征细腻的情感。
- 月:象征美好与思念。
- 石榴:象征爱情的美好与鲜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湘春夜月 其一》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樊增祥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梳头未竟,石榴一点”描绘的是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女子的美丽
C. 春天的花
D. 诗人的心情 -
“燕子猜详”中的“燕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好
B. 细腻的情感
C. 机灵与灵动
D. 自然的力量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樊增祥与李白:
- 樊增祥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出一种柔和的美。
- 李白的诗则更具豪放与奔放,常常以壮阔的景色和雄浑的情感为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