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金井 客夜寄曼花楼》
时间: 2025-01-11 13:58: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辘轳金井 客夜寄曼花楼
作者: 姚燮〔清代〕
那人归后,路迢迢水隔更兼山隔。
况我他乡,尚依人为客。
蘼芜满陌。已不是向来浓碧。
几许春光,斜阳送老,乌头啼白。
高楼梦回天已夕。
记银屏掩笑,珠帐留舄。
涩尽筝丝,剩苍苔粘席。
明蟾遥射。换一种可怜愁色。
要不相思,偏听断柝,又闻哀笛。
白话文翻译:
在那个人归去后,路途遥远,水和山相隔更远。况且我身处他乡,仍旧依赖别人过活。
田野上满是蘼芜,已不是昔日那般浓郁的绿意。
春光还有多少,斜阳送走了老去的时光,乌鸦在白天啼叫。
高楼上,梦中回忆已是天色渐暗。
记得当年在银屏后掩口轻笑,珠帘之下留着鞋履的痕迹。
琴弦已经磨损,只剩下苍苔粘附在席上。
明亮的月光遥远地洒下,换来一抹可怜的愁绪。
若不是思念,偏偏又听见断更时的敲打声,还听见哀怨的笛声。
注释:
- 蘼芜:指一种植物,象征离别和思念。
- 斜阳:指傍晚的太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乌头:一种植物,常用于写景,亦可引申为忧伤的情绪。
- 明蟾:指明亮的月亮,蟾蜍常用来象征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燮,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冷暖,常蕴含柔婉的情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姚燮身处异乡之时,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充满了离愁别绪。社会环境动荡,诗人寄情于山水,自然成为他抒发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辘轳金井 客夜寄曼花楼》是一首典型的思乡之作。诗中通过描绘遥远的路途、他乡的孤寂,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的“路迢迢水隔更兼山隔”,以水和山的阻隔象征心灵的距离,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独。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已经不是向来浓碧”,暗示时间的流逝使得一切都不再如昔日那般鲜活。斜阳的意象,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生命无常的象征,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愈加引发对过往的追忆。
“高楼梦回天已夕”,在高楼之上,诗人的思绪随着天色渐暗而愈加沉重。记忆中的“银屏掩笑”和“珠帐留舄”,虽是美好的片段,却因时光的流逝而显得格外惆怅。
整首诗以柔和的笔调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细腻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对人、对时光的感慨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那人归后,路迢迢水隔更兼山隔。”:离别后,路途遥远,水和山将彼此隔开,抒发了离愁的无奈。
- “况我他乡,尚依人为客。”:身处异乡,孤独感愈发明显。
- “蘼芜满陌。已不是向来浓碧。”:田野间的植物繁茂,但不再如昔日那般青翠,暗示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
- “几许春光,斜阳送老,乌头啼白。”:春光虽在,斜阳却带走了青春,乌鸦的啼叫更加增添了孤独的气氛。
- “高楼梦回天已夕。”:高处的梦境,随着天色的暗淡而变得无比沉重。
- “记银屏掩笑,珠帐留舄。”: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然而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显得愈发遥远。
- “涩尽筝丝,剩苍苔粘席。”:琴丝已磨损,只剩下满席的苍苔,象征着对往昔的无奈和遗憾。
- “明蟾遥射。换一种可怜愁色。”:明亮的月光照射着,带来的是一抹令人心痛的愁绪。
- “要不相思,偏听断柝,又闻哀笛。”:即使不思念,依旧能感受到孤独的哀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节奏感强,尤其在意象的对比上,如“水隔更兼山隔”对“斜阳送老”。
- 比喻:将时间比作斜阳,表达生命的流逝和无常。
- 拟人:通过“乌头啼白”、“明蟾遥射”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孤独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与怀旧情绪交织,形成了一种绵长而细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水与山:象征着距离与阻隔。
- 蘼芜:代表着思念与离别的苦楚。
- 斜阳:时间流逝的象征。
- 明蟾:孤独与思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楼梦回天已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无奈
C. 喜悦
D. 愤怒 -
“明蟾遥射”中的“明蟾”主要象征什么?
A. 生命
B. 孤独
C. 快乐
D. 伤感 -
诗中提到的“蘼芜”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欢乐
B. 思念
C. 哀伤
D. 平静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姚燮与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李白在《静夜思》中以月亮引发思乡情,而姚燮则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相结合,更加细腻地描绘了异乡的孤独与愁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