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时间: 2025-01-26 05:22:57

桂花笼雾。

广寒高处。

珠宫琳宇。

夜如许。

听取素娥歌舞。

谁偷仙药谱。

秋分恰喜人圆也。

金尊把。

拂袂天香惹。

碾元霜。

蟾影忙。

吴刚。

应知不老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花笼雾。广寒高处。珠宫琳宇。夜如许。
听取素娥歌舞。谁偷仙药谱。秋分恰喜人圆也。
金尊把。拂袂天香惹。碾元霜。蟾影忙。吴刚。
应知不老方。

白话文翻译:

桂花在雾中飘荡,广寒宫高高在上,
那珠宫与琳宇闪耀着光彩,夜色如此迷人。
我听到嫦娥的歌舞声,不知谁在偷取仙药的谱子。
正值秋分,正是人们团圆的时刻。
我举起金杯,轻拂衣袖,天香扑鼻而来。
磨碎的霜雪,月亮的影子在忙碌,吴刚又在干什么呢?
他一定知道不老的方药。

注释:

  • 桂花: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 广寒:指月宫,传说中月亮上的神仙居所。
  • 珠宫琳宇:形容月宫的华丽。
  • 素娥:指嫦娥,月亮上的仙女。
  • 秋分:秋季的一个节气,象征着收获与团圆。
  • 吴刚:月中伐桂的神话人物,象征着不懈追求长生不老的努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继端,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其诗风典雅,富有韵味,常以古典题材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分时节,正值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通过描绘桂花、月亮、嫦娥等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诗歌鉴赏:

《河传》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古诗,通过月亮和桂花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夜晚景象。诗中提到的“桂花笼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清冷与宁静。接着,诗人以“广寒高处”引入嫦娥的形象,她在那神秘的月宫中,仿佛在倾听着人间的欢歌笑语。诗中“谁偷仙药谱”的提问,暗示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增加了诗的哲理性和思考深度。

随着秋分的到来,诗人通过“金尊把”、“拂袂天香惹”等细节,传达出一种温馨与优雅的氛围,展现了人们在美好夜晚中庆祝团圆的场景。而最后提到的“吴刚”,更是将传统神话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突显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桂花笼雾:描绘了秋天夜晚桂花在雾中的情景,营造了朦胧的美感。
    2. 广寒高处:指月宫的高远,象征神秘和理想。
    3. 珠宫琳宇:形容月宫的华丽,突出其仙气飘渺。
    4. 夜如许:强调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5. 听取素娥歌舞:引入嫦娥的形象,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6. 谁偷仙药谱:表现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7. 秋分恰喜人圆也:象征团圆,表达了对家人、友人的思念。
    8. 金尊把:描绘举杯庆祝的场景,展现欢乐气氛。
    9. 拂袂天香惹:细腻描写,突显秋天的气息。
    10. 碾元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珍贵。
    11. 蟾影忙:月亮的影子,寓意着时光的匆匆。
    12. 吴刚: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执着。
    13. 应知不老方:强调对长生不老的思考和追求。
  • 修辞手法

    1. 比喻:桂花与雾的结合,增添了诗的意境。
    2. 拟人:蟾影忙,使得月亮更具情感。
    3.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团圆、长生不老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桂花:象征丰收与美好,代表着对自然的热爱。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常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
  • 嫦娥:代表着理想与追求,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吴刚:象征着不懈追求,反映了对长生不老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桂花笼雾中,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素娥”是谁?

    • A. 王母
    • B. 嫦娥
    • C. 西王母
    • D. 玉兔
  3. “吴刚”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努力追求长生不老
    • C. 团圆
    • D. 秋天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水调歌头》 - 苏轼

诗词对比

  • 对比《静夜思》中对月的思念与《河传》中对嫦娥的描绘,前者更具个人情感,而后者则融入了更多的神话元素与情境。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王勇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张明
  • 《诗经与楚辞》 -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