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孔巢父赴河南军(一作刘长卿诗)》

时间: 2025-01-10 18:27:47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

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一作刘长卿诗)

江城相送阻烟波,
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
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
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
知君名宦未蹉跎。

白话文翻译:

在江城送你离去,烟波迷蒙路途阻隔;
更何况这新秋时节,一只大雁孤零零飞过。
听说全军正在征讨北方的敌人,
更有消息说诸位将领将在南河会合。
边疆的思念渐渐深远,乡音已然绝迹,
塞外的草色青翠,战马的数量却众多。
我们共同期望陈琳的奏记,
知道你在朝中名声显赫,前途未必会受阻碍。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城: 指江边的城市,可能是指长江沿岸的城市。
  • 烟波: 指水面上弥漫的烟雾和波涛,形容景色朦胧。
  • 全师: 指整个军队。
  • 北虏: 指北方的敌人,常指外族入侵者。
  • 边心杳杳: 形容思念边疆的心情渐渐深远、渺茫。
  • 乡人绝: 指与乡音、故人隔绝。
  • 塞草青青: 形容边塞的草木翠绿,生机盎然。
  • 工奏记: 指音乐或文词的作品,陈琳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士。
  • 名宦: 指在朝中有名望的官员。

典故解析:

  • 陈琳: 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以文字才华著称,其作品常被赞誉。
  • 征北虏: 此处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军事状态,诗中提到的征讨战争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著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之时,诗人以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个人前途的深思。

诗歌鉴赏: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是皇甫冉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战争背景,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国家形势的忧虑。首句“江城相送阻烟波”以江河为背景,描绘出送别的情景,烟波弥漫,象征着离别的愁绪。接着“况复新秋一雁过”,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增添了离别的惆怅。

中间几句提到战争及征讨北虏,显示出国家的危机,诗人关切的情感贯穿其间,既有对友人前途的期盼,也有对国家安危的忧虑。最后两句则是对友人的鼓励,虽身处战乱,但仍然希望他在朝中有一番作为。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平与战争、离别与重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情感真挚且深邃,是唐诗中送别诗的佳作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城相送阻烟波:在江边的城镇送别,烟波迷蒙,路途遥远。
  2. 况复新秋一雁过:况且新秋时节,一只孤雁飞过,更添离愁。
  3. 闻道全师征北虏:听说全军正在征讨北方的敌人,形势紧迫。
  4. 更言诸将会南河:更有消息说将领们将在南河会合。
  5. 边心杳杳乡人绝:思念家乡的心情渐渐消逝,乡音已然绝迹。
  6. 塞草青青战马多:边塞的草色青翠,战马的数量却众多,暗示战事频繁。
  7. 共许陈琳工奏记:我们共同期望陈琳的奏记,期待他的文才。
  8. 知君名宦未蹉跎:知道你在朝中有声望,前途未必会受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送别的情景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对国家安危的深思,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城: 代表离别的地方,象征着故土和过去。
  • 烟波: 代表离愁与迷茫。
  • 北虏: 代表外敌,象征国家的危机。
  • 秋雁: 象征孤独与离别。
  • 青青塞草: 象征着生机与战争的频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虏”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敌人? A. 西方 B. 北方 C. 南方

  2. “江城相送阻烟波”中,诗人通过什么自然景象表达离愁? A. 风 B. 雨 C. 烟波

  3. “共许陈琳工奏记”中提到的陈琳是哪个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杜甫《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是表达送别之情,但李白更多地表现了豪情壮志,情感更加奔放;而皇甫冉的诗则更加沉稳内敛,情感更为细腻。

解读: 两者都是送别诗,但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有所不同,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送孔巢父赴河南军》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