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床石鉴
作者:李合 〔唐代〕
麓床高接天,伏虎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若钩悬。
石明如挂镜,照物别媸妍。
鹤鸾时弄影,何处觅神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高山环境的图景:山麓的石床直通天际,仿佛伏虎正栖息在烟雾之中。松树低垂,轻轻覆盖着地面,细藤如钩子般悬挂。石头明亮如同悬挂的镜子,能够照出物体的丑陋与美丽。偶尔,有鹤和鸾在这里嬉戏,影子在阳光下摇曳,不知在何处可以寻觅到神仙。
注释:
- 麓:山脚,山麓,指山的底部。
- 伏虎:比喻强大的力量或气势,这里可能指大山的雄伟。
- 盖偃:盖住,偃息,松树的枝叶低垂。
- 藤细若钩悬:藤蔓细长如钩子,悬挂在空中。
- 石明如挂镜:石头光亮如镜,能照出周围的景象。
- 媸妍:丑与美,指物体的美丑。
- 鹤鸾:神话中的仙鸟,象征着优雅和自由。
- 神仙:指超脱世俗的隐士或长生不老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合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次游历山水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石床石鉴》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高耸入云的石床和如伏虎般雄伟的山景,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细腻,松树和藤蔓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诗中提到的“石明如挂镜”,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真实,也隐喻了人对自我的反思。
最后两句“鹤鸾时弄影,何处觅神仙”则引发读者的思考,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诗人似乎在向往一种超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在现实中难以寻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麓床高接天:描绘了山脚的石床高耸,暗示自然的伟大。
- 伏虎上栖烟:用“伏虎”形容山的雄壮,营造出神秘气氛。
- 松低轻盖偃:松树的形态表现出自然的柔和。
- 藤细若钩悬:藤蔓的细致与悬挂,增添了诗的灵动感。
- 石明如挂镜:石头光亮如镜,象征着自然的真实与清澈。
- 照物别媸妍:反射出周围事物的美丑,暗示自我反思。
- 鹤鸾时弄影:鹤和鸾在阳光下的影子,象征着自由与灵性。
- 何处觅神仙:对理想生活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伏虎”比喻山的壮丽。
- 拟人:松树和藤蔓被赋予了生命。
- 对仗:全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思索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床:象征着大自然的稳固与宁静。
- 鹤鸾:象征着自由与超脱。
- 镜子:象征着真实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伏虎”比喻了什么? A. 山的雄伟
B. 河流的平静
C. 天空的辽阔 -
“石明如挂镜”中的“挂镜”是用来比喻什么? A. 清澈的水
B. 自然的真实
C. 人的内心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现实的逃避
B. 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生活的理想,但在意象上更侧重于秋天的色彩与情感;而李合的《石床石鉴》则更多地通过石头与藤蔓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