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路中寄诸公(一作寄韦于二侍御)》

时间: 2025-01-24 18:37:33

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

少留攀桂树,长渴望梅林。

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

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
少留攀桂树,长渴望梅林。
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
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偏远山区的孤寂与思念。诗人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岭之中,回头望去,小溪的道路似乎更深了几分。虽然偶尔会停留在攀爬桂树的时刻,但内心却长久渴望梅花盛开的林间。野外的竹笋作为公家的膳食,山花则抚慰了客人的心情。然而,自从分别之后,音信全无,真可以说像井底的瓶子那样沉寂无声。

注释

  • 偏郡:偏远的地方,指诗人所处的地域。
  • 云岑:云雾缭绕的山峰。
  • 回溪路:指小溪回环的道路,暗示其深邃。
  • 攀桂树:攀爬桂树,象征追求美好与高洁。
  • 渴望:内心强烈的思念之情。
  • 野笋:指山野中的竹笋,可作为食物。
  • 资公膳:为公家准备的饭菜。
  • 山花:山中的花朵,象征自然之美,慰藉心灵。
  • 井瓶沉:比喻音信全无,形容沉闷与寂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备,字子备,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因其作品多描写山水情怀和个人情感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身处偏远山区时,因对友人思念之情而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清溪路中寄诸公》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通过描绘偏远的山郊与蜿蜒的溪流,营造出一种幽静、孤独的氛围。接下来的“少留攀桂树,长渴望梅林”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有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野笋资公膳,山花慰客心”展现了自然的馈赠与人情的温暖,虽然身处偏远,但自然的美丽依然可以抚慰心灵。最后一句“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则是将思念推向高潮,表现了因离别而产生的沉寂与无奈,传达了诗人对友人音讯全无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偏郡隔云岑:开头设定了诗人所处的偏远环境,强调了地理上的隔离。
  2. 回溪路更深:进一步描绘了小溪的复杂与深邃,暗示了思念的深度。
  3. 少留攀桂树:诗人偶尔停留在攀爬桂树的时刻,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 长渴望梅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愿望在心中不断延续。
  5. 野笋资公膳:自然的食物作为生活的依托,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6. 山花慰客心:山中的花朵带来心灵的慰藉,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7. 别来无信息: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音信全无的无奈感。
  8. 可谓井瓶沉:用井瓶沉来比喻孤独与无声,情感达到顶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信全无比喻为“井瓶沉”,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使用“桂树”、“梅林”、“野笋”、“山花”等意象,构建出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孤独与渴望的情感基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 桂树:象征高洁与美好,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梅林:象征思念与温暖,寄托了对友人的情感。
  • 野笋:象征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朴素。
  • 山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心灵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偏郡”是指什么?

    • A. 繁华的城市
    • B. 偏远的地区
    • C. 热闹的集市
  2.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主要表现在那一句?

    • A. 少留攀桂树
    • B. 长渴望梅林
    • C. 野笋资公膳
  3. “可谓井瓶沉”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自然的景色
    • B. 友人的音信全无
    • C. 生活的富足

答案

  1. B. 偏远的地区
  2. B. 长渴望梅林
  3. B. 友人的音信全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描绘自然与孤独的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崔备《清溪路中寄诸公》与王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崔备更多地强调友情的思念,而王维则偏重于对生活困境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对唐代诗词的经典选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提供详细的诗歌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