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紫桂香销五夜霜,
碧云收尽玉蟾光。
琅玕不是人间树,
何处朝阳有凤凰。
白话文翻译:
紫色的桂花香气在五夜的霜寒中消散,碧蓝的云彩在明月的光辉中消逝。琅玕并非人间的树木,何处能见朝阳下的凤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紫桂:指紫色的桂花,象征着高洁、优雅。
- 香销:香气散去。
- 五夜霜:形容经过五个夜晚的霜寒,意指时间的流逝。
- 碧云:指清澈的蓝天和云彩。
- 玉蟾:指明月,蟾蜍常被用来比喻月亮。
- 琅玕:传说中的一种神树,生长在仙境之中。
- 朝阳:早晨的太阳,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典故解析:
- 琅玕:传说中的神树,常与高洁、美好的理想相联系。
- 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与皇权和美德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季高,明代初期的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以其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
创作背景:
《江上曲》是刘基在隐居期间创作的,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作品反映了诗人对人世纷扰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江上曲》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开篇的“紫桂香销五夜霜”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秋夜景象,桂花的香气在霜寒中渐渐消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和时间的无情。接着“碧云收尽玉蟾光”,则将视角转向天空,表现了月光在云彩中渐渐消散的情景,这样的描写带有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接下来的“琅玕不是人间树”,则引出一个理想化的境界,琅玕树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存在,象征着高洁而不可及的理想。最后一句“何处朝阳有凤凰”,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寻,凤凰作为吉祥的象征,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整首诗在清丽的意象中,蕴含了深沉的哲理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桂香销五夜霜:以桂花的香气消散,暗示美好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
- 碧云收尽玉蟾光:描绘月光被云彩遮蔽,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 琅玕不是人间树:琅玕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理想世界,超越了尘世的纷扰。
- 何处朝阳有凤凰:通过提问,表达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一种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玉蟾”,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琅玕和凤凰分别象征理想与美好,构建了诗歌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桂:象征高洁、优雅,代表美好的事物。
- 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碧云:象征着宁静与清澈的心境。
- 琅玕:象征理想与超脱的境界。
- 凤凰:象征吉祥、美好与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紫桂香销”中“香销”指的是什么?
A. 香气消散
B. 香气浓郁
C. 香气四溢 -
“琅玕”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人间的美好
B. 理想与超脱
C. 现实的纷扰 -
诗中提到的“凤凰”象征着什么?
A. 冲突与纷争
B. 吉祥与美好
C. 忧伤与痛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刘基的《江上曲》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反映内心的情感,但刘基更侧重于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的风格虽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诗词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
- 《中国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