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其五 咏蟋蟀》

时间: 2025-02-04 15:26:35

秋到庭除,不知何事须频说。

做成悲切,诉向凄凉月。

断础颓垣,似为愁铺路。

声无歇,苔花如雪,点点秋棠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其五 咏蟋蟀
作者:吴绮 〔清代〕
秋到庭除,不知何事须频说。
做成悲切,诉向凄凉月。
断础颓垣,似为愁铺路。
声无歇,苔花如雪,点点秋棠血。

白话文翻译:

秋天来了,庭院里一片肃杀,不知是什么事情让蟋蟀频频鸣叫。
它的声音悲切,仿佛在向凄凉的月光诉说着心中的苦闷。
断壁残垣,似乎为它的愁苦铺就了一条道路。
蟋蟀的声音不停歇,苔藓上如雪般的花朵,点点秋天的红色如同血迹。

注释:

  • 庭除:指庭院的清冷与荒凉。
  • 频说:频繁地鸣叫,表达着某种情感。
  • 悲切:悲伤而切实的情感。
  • 凄凉月:凄清的月光,常用来衬托孤独与悲伤。
  • 断础颓垣:破碎的墙壁,象征着荒凉与忧伤。
  • 声无歇:声音没有停止,表现出蟋蟀的执着。
  • 苔花如雪:苔藓上的花朵白皙如雪,象征着纯洁与秋天的肃杀。
  • 点点秋棠血:秋天的红色,形容凋零的美丽,暗含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绮,清代女诗人,擅长词作,风格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天,正值万物凋零之际,蟋蟀的鸣叫引发了诗人的感伤,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其五 咏蟋蟀》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蟋蟀的鸣叫,传达出诗人对秋天的深切感受。秋天是一个充满凋零与孤寂的季节,诗中的蟋蟀似乎在用声音倾诉着它的忧愁。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巧妙地将其与内心的感受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意象。
“声无歇,苔花如雪,点点秋棠血”一联,通过对比与象征,表现了蟋蟀的执着与秋天的凄凉,突显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的短暂。全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深沉的美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秋到庭除,不知何事须频说”:描绘秋天的庭院,蟋蟀频繁鸣叫,暗示着它内心的悲伤。
    • 第二联“做成悲切,诉向凄凉月”:蟋蟀的鸣叫似乎在向月光倾诉悲伤,月光的凄凉映衬了它的孤独。
    • 第三联“断础颓垣,似为愁铺路”:破碎的墙壁象征着失落与忧愁,蟋蟀的鸣叫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悲凉。
    • 第四联“声无歇,苔花如雪,点点秋棠血”:蟋蟀的声音没有停止,苔藓的白花与秋天的红色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凋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蟋蟀的声音比作诉说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蟋蟀被赋予了情感与诉说的能力,让自然更具人性化。
    • 对仗:诗中多次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与韵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蟋蟀的鸣叫,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与孤独的感慨,反映了秋天的悲凉与自然的轮回,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细腻而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蟋蟀:象征着孤独与无奈,它的鸣叫成为秋天的声音。
  • 月光:象征凄凉与冷清,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 断垣残壁: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失落。
  • 苔花:代表着纯洁与美丽,同时也隐含着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蟋蟀的鸣叫代表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愤怒

  2. “苔花如雪”中“雪”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颜色
    B. 温度
    C. 形状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秋天的赞美
    B. 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秋夕》 杜甫与《点绛唇 其五 咏蟋蟀》吴绮:两者均表达了秋天的孤独,但杜甫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吴绮则通过蟋蟀的鸣叫抒发个人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吴绮生平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