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村家》

时间: 2025-01-25 22:31:43

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

旧裾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

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前溪后谷暝烟起,稚子各出关柴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至村家 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 旧裾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 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 前溪后谷暝烟起,稚子各出关柴扉。

白话文翻译:

在高原上,坚硬的土地上,石径显得狭窄而微小,篱笆间的巷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时隐时现。 穿着旧衣的妇女们飘扬着衣袖去采桑,而穿着白衣的男子们卷起裤脚从稻田归来。 深密的芦苇环绕着溪涧,牛群散卧其中,场上堆满了麦子,鸡群在四周乱飞。 前方的溪流和后方的山谷中,暮烟升起,孩子们各自从关着的柴门中走出。

注释:

  • 高原硗确:形容高原土地坚硬。
  • 石径微:石砌的小路显得狭窄。
  • 篱巷明灭:篱笆间的巷子在夕阳下时隐时现。
  • 旧裾:旧衣的下摆。
  • 白袷:白色的上衣。
  • 深葭:深密的芦苇。
  • 积麦满场:场上堆满了收割的麦子。
  • 暝烟:暮烟,傍晚的烟雾。
  • 稚子:小孩子。
  • 关柴扉:关着的柴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傍晚时分到达乡村所见到的田园景象,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文同在游历或隐居时所作,通过描绘乡村的傍晚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与生机。首句“高原硗确石径微”即刻勾勒出一幅高原上的田园景象,石径的狭窄与高原的坚硬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朴素而坚实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妇女采桑、男子秧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旧裾飘风、白袷卷水的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感。深葭绕涧、积麦满场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田园的意象,牛散卧、鸡乱飞的场景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最后,前溪后谷的暝烟和稚子出柴扉的画面,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馨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高原硗确”和“石径微”描绘了乡村的地理环境,营造出一种坚实而朴素的氛围。
  • 第二句“篱巷明灭余残晖”利用光影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第三、四句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日常生活,旧裾飘风、白袷卷水的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感。
  • 第五、六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深葭绕涧、积麦满场,进一步丰富了田园的意象。
  • 最后两句通过暝烟和稚子出柴扉的画面,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馨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明灭:利用光影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飘风、卷水:通过动词的运用,增强了形象的动感。
  • 暝烟:利用暮烟的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傍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机。

意象分析:

  • 高原硗确:坚硬的高原土地,象征着乡村的坚实与朴素。
  • 石径微:狭窄的石砌小路,增添了乡村的朴素感。
  • 篱巷明灭:光影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旧裾飘风、白袷卷水: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乡村的日常生活。
  • 深葭绕涧、积麦满场:丰富的自然景物,增添了田园的意象。
  • 暝烟:暮烟的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稚子出柴扉:温馨的画面,增添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旧裾飘风采桑去”描绘的是哪一类人物的活动? A. 男子 B. 妇女 C. 儿童 D. 老人

  2. “白袷卷水秧稻归”中的“白袷”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上衣 B. 白色的裤子 C. 白色的鞋子 D. 白色的帽子

  3. 诗中“深葭绕涧牛散卧”描绘的是哪种动物的场景? A. 鸡 B. 牛 C. 羊 D. 马

  4. “前溪后谷暝烟起”中的“暝烟”指的是什么? A. 早上的烟雾 B. 中午的烟雾 C. 傍晚的烟雾 D. 夜晚的烟雾

答案:

  1. B
  2. A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乡村傍晚的宁静景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的《晚至村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乡村傍晚的景象,但文同的诗更加注重生活细节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