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骏运使八咏堂 其六 山斋》

时间: 2025-01-26 00:39:51

职事凡少休,馀复不经眼。

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

遥怀寄浩荡,静想萦𡾰嵼。

松雨润书奁,竹风吹酒盏。

荣名付傲兀,胜事入清简。

虽有旧林泉,何须嗟去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骏运使八咏堂 其六 山斋 文同 〔宋代〕

职事凡少休,馀复不经眼。 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 遥怀寄浩荡,静想萦嵼。 松雨润书奁,竹风吹酒盏。 荣名付傲兀,胜事入清简。 虽有旧林泉,何须嗟去晚。

白话文翻译:

在繁忙的公务中稍作休息,其他事务不再入眼。 在幽静的书斋里放置一张横榻,整日对着层叠的山峰。 遥远的思绪寄托于浩荡的天地,静静地思考着萦绕的山峦。 松间的雨滋润着书箱,竹林的风吹拂着酒杯。 将荣耀和名声交给傲然独立,美好的事物融入清简之中。 虽然有旧时的林泉,何必叹息离去得太晚。

注释:

  • 职事:指公务。
  • 凡少休:稍作休息。
  • 馀复不经眼:其他事务不再关注。
  • 幽斋:幽静的书斋。
  • 横榻:横放的床榻。
  • 层巘:层叠的山峰。
  • 浩荡:广阔无边。
  • 萦嵼:萦绕的山峦。
  • 书奁:书箱。
  • 荣名:荣耀和名声。
  • 傲兀:傲然独立。
  • 清简:清静简朴。
  • 旧林泉:旧时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担任官职期间,对繁忙公务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的表达。诗中通过对山斋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斋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切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诗中“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山斋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渴望。“松雨润书奁,竹风吹酒盏”则通过自然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氛围。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职事凡少休,馀复不经眼”:表达了作者对繁忙公务的厌倦,希望稍作休息,不再关注其他事务。
  2. “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描绘了山斋的宁静环境,作者整日对着层叠的山峰,享受自然的宁静。
  3. “遥怀寄浩荡,静想萦嵼”:表达了作者遥远的思绪和对山峦的静思,寄托了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4. “松雨润书奁,竹风吹酒盏”:通过自然意象的运用,展现了山斋生活的宁静和雅致。
  5. “荣名付傲兀,胜事入清简”: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将荣耀和美好的事物融入清静简朴的生活中。
  6. “虽有旧林泉,何须嗟去晚”:虽然怀念旧时的自然景观,但不必叹息离去得太晚,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雨润书奁”中的“松雨”比喻自然的滋润。
  • 拟人:如“竹风吹酒盏”中的“竹风”拟人化为吹拂酒杯的动作。
  • 对仗:如“荣名付傲兀,胜事入清简”中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通过对山斋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和对名利的淡泊,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层巘”、“松雨”、“竹风”等,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 文化内涵: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蕴含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斋设横榻,尽日对层巘”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对官场生活的热爱 B. 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C. 对世俗名利的追求 D. 对自然山水的厌倦

  2. “松雨润书奁,竹风吹酒盏”中的“松雨”和“竹风”分别比喻了什么? A. 自然的滋润和吹拂 B. 书箱的干燥和酒杯的凉爽 C. 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D. 书箱的沉重和酒杯的轻盈

  3. 诗中“荣名付傲兀,胜事入清简”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追求和渴望 B. 超然和淡泊 C. 厌倦和逃避 D. 重视和珍惜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清静生活的渴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山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但文同的诗更侧重于对清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