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清明》

时间: 2025-01-26 00:25:08

莺声似曲,花光如醉,玉溆波纹微皱。

乱烟苦雨近黄昏,又酝酿、清明时候。

迢迢欢梦,厌厌酒病,小院坐残银漏。

情知薄倖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莺声似曲,花光如醉,玉溆波纹微皱。乱烟苦雨近黄昏,又酝酿清明时候。迢迢欢梦,厌厌酒病,小院坐残银漏。情知薄倖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

白话文翻译:

莺鸟的鸣声像乐曲,花朵的光彩如醉人的酒,玉色的水面微微泛起波纹。傍晚时分,烟雾弥漫,雨水淅沥,又正是清明时节的来临。遥远的欢梦,厌倦了酒病,小院里只剩下银色的漏光。虽然知道薄情的人不会再回来,我仍然在绣被上散发香气,缠绵回忆。

注释:

  • 莺声:指黄莺的鸣叫声,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玉溆:指清澈的水面,"玉"形容水的晶莹剔透,"溆"是指水面。
  • 微皱:形容水面轻微波动。
  • 乱烟苦雨:指烟雾弥漫和细雨纷飞的天气,营造一种愁苦的氛围。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象征春暖花开,扫墓祭祖的时节。
  • 银漏:指晚霞透过院子的残影,形容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用于扫墓和祭祖。诗中提到清明时节,暗示了思念与缅怀之情。同时,莺声、花光等意象与春天的生机相对照,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俞,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风格上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然而诗人却因思念之情而感到孤独与无奈,反映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鹊桥仙·清明》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充满春意却又充满愁苦的场景。开头的“莺声似曲,花光如醉”,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但随之而来的“乱烟苦雨近黄昏”则转向了一种忧伤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欢愉与个人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小院坐残银漏”一句,描绘了诗人在小院中独自面对时间流逝的情景,体现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无奈。最后两句“情知薄倖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表达了诗人对薄情人深切的思念,即便知道对方不会回来,仍然沉浸在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中。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春天的气息,又充满了对失去的感慨,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莺声似曲:莺鸟的歌唱如同乐曲,象征春天的声音。
    2. 花光如醉:花朵的光彩仿佛让人陶醉,描绘出春天的美好。
    3. 玉溆波纹微皱:清澈的水面轻轻波动,增强了春天的生动感。
    4. 乱烟苦雨近黄昏:烟雨朦胧的黄昏,渲染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5. 又酝酿清明时候:清明的到来意味着祭祀和缅怀,带来思念与忧伤。
    6. 迢迢欢梦,厌厌酒病:遥远的欢梦与酒病的厌倦,表达了对过往快乐的追忆和对现状的不满。
    7. 小院坐残银漏:在小院中,银色的月光透过残影,象征时间的流逝。
    8. 情知薄倖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即便知道对方不会回来,仍然沉溺在回忆之中,情感深沉。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莺声似曲”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音乐感;“情知薄倖”则运用了对仗,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情感的孤独,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对失去爱情的思念与无奈,深刻揭示了人们在节日里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代表美好与生命的绽放。
  • :常用来象征忧伤与思念。
  • 小院:象征个人的空间与内心的孤寂。
  • 银漏:隐喻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残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莺声似曲”意指: A. 鸟鸣如歌
    B. 春天的到来
    C. 人的悲伤

  2. “情知薄倖不归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爱情的期待
    C. 对生活的满意

  3. 诗中提到的“清明”节日主要是: A. 祭祖扫墓的时节
    B. 春游踏青的时节
    C. 庆祝丰收的时节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比较,两者均表达了对过往的眷恋与对爱情的思考,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加细腻柔婉,而董俞的诗则更显愁苦与孤寂。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清代诗词研究》
  3. 《古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