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行》

时间: 2025-04-27 07:22:20

十五辕门学控弦,六街骑马去如烟。

金多倍著牡丹价,

发白未知章甫贤。

有耳不闻经国事,拜官方买谢恩笺。

相如谩说凌云赋,四壁何曾有一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子行 徐夤 〔唐代〕

十五辕门学控弦,六街骑马去如烟。 金多倍著牡丹价,发白未知章甫贤。 有耳不闻经国事,拜官方买谢恩笺。 相如谩说凌云赋,四壁何曾有一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十五岁时在辕门学习射箭,骑马在六街穿梭如同烟雾般迅速。金钱多得比牡丹花还要珍贵,头发白了却不知道章甫的贤能。有耳朵却不关心国家大事,拜官只为了买谢恩的信笺。相如空谈凌云的赋文,四周却连一文钱都没有。

注释:

字词注释:

  • 辕门:古代军营的门。
  • 控弦:指射箭。
  • 六街:指繁华的街道。
  • 倍著:比...还要珍贵。
  • 章甫:古代贤人。
  • 经国事:治理国家的大事。
  • 谢恩笺:感谢恩赐的信件。
  • 谩说:空谈。
  • 凌云赋:指高超的文学作品。

典故解析:

  • 相如谩说凌云赋:引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如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其辞赋著称,尤其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里用“凌云赋”比喻高超的文学才能,但实际生活却贫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变,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公子行》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贵族子弟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出身显赫,但缺乏真正的才能和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批评那些只知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的贵族子弟,通过对比他们的奢华生活和空洞的才能,揭示了社会的虚荣和浮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唐代贵族子弟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诗中“十五辕门学控弦,六街骑马去如烟”描绘了贵族子弟的年轻气盛和放荡不羁,而“金多倍著牡丹价,发白未知章甫贤”则讽刺了他们的虚荣和无知。最后两句“相如谩说凌云赋,四壁何曾有一钱”更是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空有才华却无实际行动的悲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刻,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有力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十五辕门学控弦”,描绘了贵族子弟年轻时的英勇和放纵。
  • 第二句“六街骑马去如烟”,形容他们行动迅速,生活放荡。
  • 第三句“金多倍著牡丹价”,讽刺他们金钱多却无实际价值。
  • 第四句“发白未知章甫贤”,指出他们年老却无知。
  • 第五句“有耳不闻经国事”,批评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
  • 第六句“拜官方买谢恩笺”,揭示他们拜官只为私利。
  • 第七句“相如谩说凌云赋”,比喻他们空有才华。
  • 第八句“四壁何曾有一钱”,指出他们实际贫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多倍著牡丹价”,用牡丹的珍贵比喻金钱的多。
  • 对比:如“相如谩说凌云赋,四壁何曾有一钱”,对比才华与贫困。
  • 拟人:如“六街骑马去如烟”,赋予骑马以烟雾般的迅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贵族子弟的批判,揭示了他们的虚荣、无知和缺乏责任感,以及社会的浮躁和虚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辕门:象征军营和英勇。
  • 六街:象征繁华和放荡。
  • 牡丹:象征珍贵和虚荣。
  • 章甫:象征贤能和智慧。
  • 凌云赋:象征高超的文学才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五辕门学控弦”指的是什么? A. 学习射箭 B. 学习骑马 C. 学习书法 D. 学习绘画
  2. “金多倍著牡丹价”中的“牡丹价”比喻什么? A. 金钱的多 B. 智慧的多 C. 勇气的多 D. 美丽的多
  3. “相如谩说凌云赋”中的“凌云赋”指的是什么? A. 高超的文学才能 B. 高超的武艺 C. 高超的绘画技巧 D. 高超的音乐才能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反映了唐代贵族子弟的生活状态,但更加豪放和自我肯定。
  • 杜甫的《丽人行》:揭示了唐代贵族妇女的奢华生活,与《公子行》有相似的社会批判意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徐夤的《公子行》对比,前者更加豪放,后者更加讽刺。
  • 杜甫的《丽人行》与徐夤的《公子行》对比,前者关注贵族妇女,后者关注贵族子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公子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