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时间: 2025-01-27 04:37:38

伐罪书勋令不常,争教为帝与为王。

十年小怨诛桓邵,

一檄深雠怨孔璋。

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

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伐罪书勋令不常,争教为帝与为王。十年小怨诛桓邵,一檄深雠怨孔璋。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

白话文翻译:

讨伐罪行记录功勋的命令不寻常,争相教人成为帝王或王者。十年的小怨恨诛杀了桓邵,一封檄文深切怨恨孔璋。在井中的潜龙如同屈服,食槽中的骄马突然腾跃。奸雄的事迹过分明显可见,英明的见识空怀许子将。

注释:

  • 伐罪:讨伐罪行。
  • 书勋:记录功勋。
  • 令不常:命令不寻常。
  • 争教:争相教人。
  • 桓邵: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一檄:一封檄文,即官方文书。
  • 深雠:深切怨恨。
  • 孔璋: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在井蛰龙:比喻潜伏的英才。
  • 食槽骄马:比喻原本平凡的事物突然显露非凡。
  • 腾骧:腾跃。
  • 奸雄:奸诈的英雄。
  • 事过分明见:事迹过分明显可见。
  • 英识:英明的见识。
  • 许子将: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涉及政治、历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在评论历史事件或人物,表达了对权力斗争和英雄事迹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政治或社会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展现了作者对权力斗争和英雄事迹的深刻见解。诗中“伐罪书勋令不常”一句,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不寻常性。“十年小怨诛桓邵,一檄深雠怨孔璋”则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个人恩怨和政治斗争的看法。后两句“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潜伏的英才和平凡事物突然显露非凡的情景。最后两句“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英明见识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伐罪书勋令不常”:讨伐罪行并记录功勋的命令不寻常,暗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2. “争教为帝与为王”:争相教人成为帝王或王者,表达了权力欲望的普遍性。
  3. “十年小怨诛桓邵”:十年的小怨恨导致了桓邵的被诛,反映了个人恩怨对政治的影响。
  4. “一檄深雠怨孔璋”:一封檄文深切怨恨孔璋,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文书作用。
  5. “在井蛰龙如屈伏”:在井中的潜龙如同屈服,比喻潜伏的英才。
  6. “食槽骄马忽腾骧”:食槽中的骄马突然腾跃,比喻平凡事物突然显露非凡。
  7. “奸雄事过分明见”:奸雄的事迹过分明显可见,强调了奸诈英雄的明显特征。
  8. “英识空怀许子将”:英明的见识空怀许子将,表达了英明见识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在井蛰龙”和“食槽骄马”,形象地描绘了潜伏的英才和平凡事物突然显露非凡的情景。
  • 对仗:如“十年小怨诛桓邵,一檄深雠怨孔璋”,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探讨了权力斗争、个人恩怨和英明见识的重要性。诗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强调了英明见识在复杂社会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在井蛰龙”:比喻潜伏的英才,形象地描绘了潜在的力量。
  • “食槽骄马”:比喻平凡事物突然显露非凡,形象地描绘了突如其来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年小怨诛桓邵”指的是什么? A. 十年的小怨恨导致了桓邵的被诛 B. 桓邵被诛是因为十年的大怨恨 C. 桓邵被诛是因为十年的小恩怨 D. 桓邵被诛是因为十年的大恩怨 答案:A

  2. 诗中“在井蛰龙如屈伏”比喻什么? A. 潜伏的英才 B. 潜伏的敌人 C. 潜伏的机会 D. 潜伏的危险 答案:A

  3. 诗中“食槽骄马忽腾骧”比喻什么? A. 平凡事物突然显露非凡 B. 平凡事物突然消失 C. 平凡事物突然变得平凡 D. 平凡事物突然变得非凡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酒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豪放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徐夤的《魏》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论,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 徐夤的《魏》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后者通过对酒的赞美,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徐夤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徐夤诗歌的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