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

时间: 2025-02-04 13:38:16

三世深谋启帝基,可怜孀妇与孤儿。

罪归成济皇天恨,

戈犯明君万古悲。

巴蜀削平轻似纸,勾吴吞却美如饴。

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世深谋启帝基,可怜孀妇与孤儿。罪归成济皇天恨,戈犯明君万古悲。巴蜀削平轻似纸,勾吴吞却美如饴。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

白话文翻译

经过三代人的深谋远虑,开启了帝王的基业,可惜最终落到了寡妇和孤儿手中。罪责归于成济,皇天也感到怨恨,用戈矛侵犯贤明的君主,留下了万古的悲哀。巴蜀之地被平定,轻如薄纸,而吴地被吞并,却美如甘饴。谁知道那些高鼻子的异族人能预知战事,竞相在中原挥舞战旗。

注释

  • 三世深谋启帝基: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三代人的谋划和努力。
  • 可怜孀妇与孤儿:指晋朝末年,政权落入寡妇(贾后)和孤儿(惠帝)手中,导致国家衰败。
  • 罪归成济皇天恨:成济指成济王,此处泛指导致国家衰败的罪人,皇天恨指天意对此感到怨恨。
  • 戈犯明君万古悲:指用武力侵犯贤明的君主,留下了永远的悲哀。
  • 巴蜀削平轻似纸:形容巴蜀之地被平定得非常容易,轻如薄纸。
  • 勾吴吞却美如饴:勾吴指吴地,形容吴地被吞并,如同品尝甘美的饴糖。
  • 谁知高鼻能知数:高鼻指异族人,能知数指能预知战事的发展。
  • 竞向中原簸战旗:指异族人竞相在中原地区展开军事行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晋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民族矛盾,通过对晋朝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叹和对异族入侵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晋朝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矛盾。诗中“三世深谋启帝基”和“可怜孀妇与孤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晋朝从兴盛到衰败的转折。后文通过对“巴蜀削平”和“勾吴吞却”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的动荡和异族的威胁。结尾的“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则表达了对异族入侵的深刻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矛盾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世深谋启帝基:开篇即点明晋朝的建立是经过三代人的深谋远虑,强调了晋朝的根基。
  2. 可怜孀妇与孤儿:转折点,指出晋朝末年政权的脆弱,寡妇和孤儿无法维持国家的稳定。
  3. 罪归成济皇天恨:将国家的衰败归咎于某些罪人,同时暗示天意对此感到怨恨。
  4. 戈犯明君万古悲:用武力侵犯贤明的君主,留下了永远的悲哀,强调了历史的悲剧性。
  5. 巴蜀削平轻似纸:形容巴蜀之地被平定得非常容易,轻如薄纸,突出了国家的动荡。
  6. 勾吴吞却美如饴:形容吴地被吞并,如同品尝甘美的饴糖,暗示了异族的威胁。
  7. 谁知高鼻能知数:高鼻指异族人,能知数指能预知战事的发展,表达了对异族的忧虑。
  8. 竞向中原簸战旗:指异族人竞相在中原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强调了国家的危机。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三世深谋启帝基”与“可怜孀妇与孤儿”的对比,突出了晋朝的兴衰。
  • 比喻:如“巴蜀削平轻似纸”和“勾吴吞却美如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国家的动荡和异族的威胁。
  • 拟人:如“罪归成济皇天恨”,将天意拟人化,增强了表达的情感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晋朝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哀叹和对异族入侵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矛盾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世深谋:象征晋朝的根基和历史的积淀。
  • 孀妇与孤儿:象征政权的脆弱和国家的衰败。
  • 成济皇天恨:象征罪人和天意的怨恨。
  • 戈犯明君:象征武力和历史的悲剧。
  • 巴蜀削平:象征国家的动荡和易被征服。
  • 勾吴吞却:象征异族的威胁和国家的危机。
  • 高鼻能知数:象征异族的智慧和威胁。
  • 中原簸战旗:象征异族的军事行动和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可怜孀妇与孤儿”指的是什么? A. 晋朝末年的政权 B. 晋朝的建立 C. 晋朝的衰败 D. 晋朝的兴盛

  2. 诗中“巴蜀削平轻似纸”形容的是什么? A. 巴蜀之地的美丽 B. 巴蜀之地的易被征服 C. 巴蜀之地的稳定 D. 巴蜀之地的繁荣

  3. 诗中“谁知高鼻能知数”中的“高鼻”指的是什么? A. 异族人 B. 晋朝的官员 C. 晋朝的百姓 D. 晋朝的军队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史》(左思):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咏史》(左思)与《两晋》(徐夤):两者都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但左思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而徐夤的诗则更多地关注了民族矛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晋书》:详细记载了晋朝的历史,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整体认识,有助于理解徐夤诗歌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