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调笑令•赋张巡妾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记取。和君语。自读睢阳闻笛句。
纵馀黄土无归处。莫洒双双红箸。
愿日后携侬巾帼,二十四城传去。
白话文翻译
请记住,与君的对话。我自读《睢阳》时,听见笛声。
即使余生将埋于黄土,无处归去,也不要洒下双双的红箸。
希望未来能携手你我这女子,在二十四城之间传扬我们的故事。
注释
- 记取:请铭记。
- 和君语:与君子对话。
- 自读睢阳:自我阅读《睢阳》之作。
- 纵馀黄土无归处:即使余生归于黄土,没有归处。
- 莫洒双双红箸:不必洒落那双红色的筷子,象征对过去的遗憾。
- 愿日后携侬巾帼:希望将来能与女子一起。
- 二十四城:象征着广阔的天地或繁华的城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是明代的一位女诗人,以其清丽脱俗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她的作品多涉及女性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心声。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可能是在董以宁与朋友的对话中产生的,反映了她对爱情和归属的思考。她通过对《睢阳》笛声的描绘,引发了对过往和未来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董以宁的《调笑令•赋张巡妾》展现了女性柔美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睢阳》笛声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与无奈。开篇的“记取”既是对自己心情的反思,也是对他人的叮嘱,展现出一种温柔的坚持。
接着,诗人描绘了即使归于黄土、无处归去的孤独感,却又以“莫洒双双红箸”回应,这不仅是对失去爱情的惋惜,更是一种坚韧的态度。诗的最后,愿与爱人共同传承美好,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整首诗简练而富有情感,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展现了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这种情感的细腻与深邃,使得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记取:提醒自己或他人记住某些事情。
- 和君语:与知己进行深入的交流。
- 自读睢阳闻笛句:自我沉浸在《睢阳》的音乐中,感受到深切的情感。
- 纵馀黄土无归处:即使生命终结于此,也不愿放弃过去的情感。
- 莫洒双双红箸:象征对爱情的珍惜,拒绝遗忘。
- 愿日后携侬巾帼:展现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爱情的渴望。
- 二十四城传去:象征着将彼此的情感与故事传播开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和情感比作“黄土”,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保持了和谐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爱情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表现了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深刻思考与愿望。
意象分析
- 笛声: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情感的寄托。
- 黄土:象征生命的终结与归属感的缺失。
- 红箸:代表爱情的象征,寓意着珍惜和不舍。
- 巾帼:体现女性的智慧与力量,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记取”是指什么?
A. 忘记某些事
B. 铭记某些事
C. 记录某些事 -
“莫洒双双红箸”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遗憾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生活的无所谓 -
“愿日后携侬巾帼”中“巾帼”指的是谁?
A. 男人
B. 女人
C. 朋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采用了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与董以宁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李清照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董以宁则融合了更强的女性意识和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