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池》

时间: 2025-01-10 23:04:10

通竹引泉脉,泓澄深石盆。

惊鱼翻藻叶,浴鸟上松根。

残月留山影,高风耗水痕。

谁家洗秋药,来往自开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通竹引泉脉,泓澄深石盆。
惊鱼翻藻叶,浴鸟上松根。
残月留山影,高风耗水痕。
谁家洗秋药,来往自开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澈的石池,泉水通过竹子流出,池水澄清而深邃。池中惊动了鱼儿,它们翻动着水草,正在洗澡的鸟儿栖息在松树的根部。残月映照在山影之上,清风吹动了水面的痕迹。究竟是哪个人家在这里洗涤秋天的药材呢?时不时有人来往,门口大开。

注释:

  • 通竹:水流通过竹子引出来,竹子在这里是引水的工具。
  • 泓澄:泓,深而明澈的水;澄,清澈的意思。
  • 惊鱼翻藻叶:鱼儿受到惊吓,翻动水面上的藻类。
  • 浴鸟:在水中洗澡的鸟。
  • 残月:指的是夜晚的月亮已经不完全,形状如弦。
  • 高风:清风,形容水面上因风而生的痕迹。
  • 洗秋药:秋天采集的药材在水中清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以其骈文和五言诗著称。杜牧的诗风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描写山水的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石池》创作于杜牧晚年,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此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境遇使得他更加渴望宁静,寻找内心的平和。

诗歌鉴赏:

《石池》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杜牧对自然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象生动而具象,表现了清泉、石池、鱼儿、鸟儿等自然元素的和谐共生。开篇以“通竹引泉脉”引出全诗,表现了泉水的清澈与流动,竹子则象征着柔韧与生机。接下来的“惊鱼翻藻叶”则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残月留山影”一联,表现出诗人对夜晚宁静的喜爱,山影与月光交融,意境深远。最后的“谁家洗秋药”则引入人事,表现了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痕迹,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细腻而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通竹引泉脉:竹子引导着泉水流动,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2. 泓澄深石盆:水池清澈而深邃,形象地描绘了池水的状态。
  3. 惊鱼翻藻叶:鱼儿受到惊吓而翻动水草,生动地展示了水下生物的活动。
  4. 浴鸟上松根:鸟儿在松树根部洗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
  5. 残月留山影:月光映照在山影上,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6. 高风耗水痕:清风吹动水面,留下痕迹,体现出自然的变化。
  7. 谁家洗秋药:引入人事,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8. 来往自开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交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泓澄”比喻水的清澈。
  • 拟人:如“惊鱼翻藻叶”,赋予鱼类情感。
  • 对仗:上下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柔韧和生机,代表自然的引导。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纯净。
  • :代表自然的灵动与生机。
  • :象征着自由与灵活。
  • 残月:象征着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通竹引泉脉”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 A. 竹子的生长
    • B. 泉水的流动
    • C. 鱼的游动
  2. “谁家洗秋药”中的“秋药”指的是什么?

    • A. 秋天的药材
    • B. 秋天的水果
    • C. 秋天的花朵
  3.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竹子
    • B. 石池
    • C. 天空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与杜牧的《石池》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困苦,而杜牧则表现了宁静与和谐。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展示出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文集》
  • 《唐代诗人杜牧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