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郑文焯 〔清代〕
行不得!黦地衰杨愁折。
霜裂马声寒特特,
雁飞关月黑。
目断浮云西北,
不忍思君颜色。
昨日主人今日客,
青山非故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不能相见而感到的忧伤和孤独。行走在这苍凉的土地上,看到衰败的杨树让人愁苦。霜冻的天气使马蹄声显得格外寒冷,雁阵飞过,月光映照下的关口显得更加阴暗。眼望那浮云向西北飘去,不忍去想念你那憔悴的面容。昨天我还是主人的身份,今天却成了客人,青山也已不是我的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黦地:这里指的是阴霾、悲凉的土地。
- 衰杨:形容老去、凋零的杨树,象征着衰败与离别。
- 霜裂:指霜冻使马蹄声显得刺耳而寒冷。
- 特特:形容马蹄声沉重而清晰。
- 雁飞关月黑:指大雁飞过关口,月色昏暗,传达一种凄凉的氛围。
- 目断浮云西北:眼睛望向西北,浮云飘散,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 昨日主人今日客:表现身份的转变,喻示离别的伤感。
- 青山非故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现实的无奈。
典故解析
“昨日主人今日客”可以理解为一个常见的离别主题,表现人生无常,身份和地位的变换,体现了诗人在客居他乡的苦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写诗,尤其在抒情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生动而感人。郑文焯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带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郑文焯流亡或旅居期间,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此时社会动荡,作者身处异乡,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惆怅。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冬日的凄凉景象,表现出自己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行不得!黦地衰杨愁折”,即刻把读者带入一种悲凉的氛围,黦地、衰杨相互辉映,暗示着诗人对身处环境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怀念。
接下来的“霜裂马声寒特特,雁飞关月黑”,则通过声音和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心中的寒冷与孤独。马蹄声的清脆与大雁飞过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目断浮云西北,不忍思君颜色”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浮云的飘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忍去思念所爱之人的脸色,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最后两句“昨日主人今日客,青山非故国”,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身份的转变和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在意象与情感上都极具表现力,也反映了清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不得!黦地衰杨愁折:无法继续行走,眼前的黦土地和衰败的杨树让人感到无比愁苦。
- 霜裂马声寒特特:严寒的霜冻使得马蹄声显得格外清脆而寒冷。
- 雁飞关月黑:大雁飞过关口,月光暗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目断浮云西北:眼睛望向西北方向,浮云飘散,象征着思念的无尽。
- 不忍思君颜色:不忍去想你那憔悴的面容,表达了深切的思念。
- 昨日主人今日客:身份的转变,昨日的主人今日却成了客人,暗含对离别的感伤。
- 青山非故国:青山已不再是故土,表达了深沉的乡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衰杨”比作心情的凋零,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的感受。
- 拟人:马声被赋予了“霜裂”的特性,增强了氛围的寒冷感。
- 对仗:如“昨日主人今日客”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身处异乡的孤独感的深切表达。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忧伤而又无奈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衰杨:象征衰败与离别。
- 霜:代表寒冷与孤独。
- 雁:象征游子与思乡之情。
- 浮云: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无尽。
- 青山:象征故乡,承载着诗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霜裂马声寒特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寂寞
c) 愤怒 -
“昨日主人今日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a) 自豪
b) 失落
c) 满足
答案
- b) 寂寞
-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 《离骚》屈原:表现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诗词对比
- 《谒金门》与《静夜思》:两者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谒金门》更注重旅途的孤独与身份的转换,而《静夜思》则通过月光与床前的影像表达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郑文焯相关文献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