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八景》

时间: 2025-01-27 03:35:14

屼峍龙门峙紫瀛,源探星宿记兹名。

虽殊竹箭奔流驶,恰有桃花锦浪生。

触石宛同翔素鹭,凌风直欲驾长鲸。

潜鳞岁岁乘时化,祇待春雷启蛰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屼峍龙门峙紫瀛,
源探星宿记兹名。
虽殊竹箭奔流驶,
恰有桃花锦浪生。
触石宛同翔素鹭,
凌风直欲驾长鲸。
潜鳞岁岁乘时化,
祇待春雷启蛰声。

白话文翻译:

在澎湖的龙门山巍峨耸立,紫色海水环绕其旁,
源头探寻星宿,铭记这美名。
虽然竹箭般的江水奔流而过,
却恰有桃花在波浪中绽放。
触碰岩石的感觉宛如白鹭在空中翱翔,
迎着风直想要驾驭巨鲸。
潜伏的鱼鳞年年随时而化,
只待春雷响起唤醒蛰伏的生命。

注释:

  • 屼峍:指巍峨高耸的山。
  • 龙门:传说中的龙门,象征着飞跃的成功。
  • 紫瀛:紫色的海水,形容澎湖的美丽景色。
  • 竹箭:比喻水流迅速。
  • 桃花锦浪:桃花的美丽与波浪交融,形成美丽的景象。
  • 素鹭:白色的鹭鸟,象征优雅。
  • 潜鳞:隐匿的鱼,象征蛰伏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伯琛,生于清代,字道明,号白山,江苏人。刘伯琛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澎湖八景》是刘伯琛在澎湖游览时所作,描绘了澎湖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歌鉴赏:

《澎湖八景》是一首描绘澎湖自然风光的诗歌,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澎湖的独特魅力。开篇即以“屼峍龙门”将读者引入澎湖的雄伟景象,接着提到星宿与名,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天文的好奇与探寻。水流如竹箭般迅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奔腾,显示出自然的力量。

而“桃花锦浪”则是诗中最为柔美的意象,桃花的绚丽与浪花的动感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传达出生命的绽放与希望。接下来的“触石宛同翔素鹭”通过拟人的手法,增添了诗的动感与生机,使得自然景物仿佛具有人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最后两句“潜鳞岁岁乘时化,祇待春雷启蛰声”则引导出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春雷的到来象征着新的生命与希望,暗示着自然的循环与万物复苏的规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澎湖八景的描绘,更是对生命、自然和时光的深情歌颂,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屼峍龙门峙紫瀛:描述澎湖龙门山高耸入云,紫色海水环绕其间,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2. 源探星宿记兹名:表明诗人对澎湖的探索与记录,展现出对自然与天文的热爱。
  3. 虽殊竹箭奔流驶:虽然水流如同竹箭般迅疾,传达了时间流逝的感觉。
  4. 恰有桃花锦浪生:桃花与波浪交融,构成了美丽的画面,象征生命的绽放。
  5. 触石宛同翔素鹭:触碰岩石的感觉像是白鹭在空中翱翔,增强了诗的动感。
  6. 凌风直欲驾长鲸:在风中飞翔的姿态,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
  7. 潜鳞岁岁乘时化:潜伏的鱼年年随时而化,暗示着生命的演变。
  8. 祇待春雷启蛰声:春雷的到来象征着万物复苏,暗含希望与新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箭”比喻江水奔流之迅速。
  • 拟人:如“触石宛同翔素鹭”赋予自然物以人的特征。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澎湖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生命轮回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门:象征成功与飞跃。
  • 桃花:象征生命的绽放与美好。
  • 潜鳞:代表隐匿的生命,象征蛰伏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屼峍”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高耸的山
    C. 一种植物
    答案:B

  2. “桃花锦浪”中的“锦”字主要是指: A. 颜色
    B. 美丽
    C. 材料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春雷”象征着: A. 冬天的结束
    B. 夏天的来临
    C. 秋天的丰收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刘伯琛的《澎湖八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刘伯琛的诗更侧重于澎湖的独特性与变化,而王维则通过山水表现出一种宁静与超脱的境界,两者在意象和情感的表现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伯琛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澎湖文化与自然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