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贤诗·汤巡抚斌》

时间: 2025-02-04 15:30:14

中丞荷道重,沉静寡物虑。

致君托荩诚,推已得强恕。

屹焉镇江国,清风畅晨曙。

树表畏具僚,惇俗变黎庶。

持用悦性情,非取要民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丞荷道重,沉静寡物虑。
致君托荩诚,推已得强恕。
屹焉镇江国,清风畅晨曙。
树表畏具僚,惇俗变黎庶。
持用悦性情,非取要民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汤巡抚斌的怀念与赞美。中丞(宰相)肩负重任,心思沉静,少有杂念。他以诚心诚意来辅佐君主,宽厚地对待他人,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国家的安宁,朝晨的清风送来宁静的气息。他不畏惧下属的权势,努力让民俗变得淳厚,持之以恒地对待民众,以自己的性情来悦纳他们,而不是为了获得民众的赞誉而做事。

注释:

  • 中丞:古代官名,指宰相。
  • 荷道重:肩负重任,承担重要的责任。
  • 荩诚:指真诚的心意。
  • 推已得强恕:推己及人,宽容大度。
  • 屹焉:屹立,稳固不动。
  • 镇江国:镇守江山,保卫国家。
  • 黎庶:百姓,普通民众。
  • 悦性情:愉悦自己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中丞荷道重”,可以联想到《尚书》中的“君子之德,风化之所,民风之所”,强调了统治者的德行对百姓风俗的影响。“推已得强恕”则体现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元文,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主要以其诗词作品为人所知。其诗风多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道德和仁义。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作者借以怀念汤巡抚斌,表达对良好政治环境的向往和对贤者的赞美。

诗歌鉴赏:

《怀贤诗·汤巡抚斌》是一首表现对贤者怀念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汤巡抚斌的描绘,展示了他政治上的清明与道德上的高尚。首句“中丞荷道重”点明了汤巡抚斌所肩负的重任,接着“沉静寡物虑”描写了他内心的从容与平静,这种性情让他能够理智地处理政务。作者强调了诚心、宽容的品质,认为这些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贤者的怀念,也有对现状的思考。尤其是“持用悦性情,非取要民誉”,表现出一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强调真正的为民服务并不在于追求名声和赞誉,这种情怀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丞荷道重:指宰相肩负重任,暗示其政治责任重大。
  2. 沉静寡物虑:形容其内心宁静,不被杂事所扰,专心致志于政务。
  3. 致君托荩诚:以真诚的态度来辅佐君主,强调忠诚。
  4. 推已得强恕:推己及人,宽容待人,展示其高尚的品德。
  5. 屹焉镇江国:稳固地守护国家,表现出坚定的决心。
  6. 清风畅晨曙:描绘一种清新宁静的政治环境。
  7. 树表畏具僚:不畏权势,下属不应对他造成威胁。
  8. 惇俗变黎庶:努力改善民俗,促进社会和谐。
  9. 持用悦性情:以自己的情感来对待百姓,体现人性化管理。
  10. 非取要民誉:强调做事的动机不在于追求民众的赞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沉静寡物虑”与“持用悦性情”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清风畅晨曙”比喻政治的清明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丞:象征权力与责任。
  • 清风:象征清明政治与理想社会。
  • 黎庶:代表普通百姓,强调民众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中丞荷道重”中的“中丞”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古代官名
    c) 地名

  2. 诗中提到的“致君托荩诚”意为? a) 忍耐与宽恕
    b) 以真诚辅佐君主
    c) 追求声誉

答案:

  1. b) 古代官名
  2. b) 以真诚辅佐君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政治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徐元文的诗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政治理想,而李白则强调豪情与个体的自由。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思想与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评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