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 其二十三》
时间: 2025-01-26 05:09: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古 其二十三
作者:屈大均
季布多战功,数能窘汉王。
摧刚以为柔,得脱因濮阳。
朱家不相负,名声闻四方。
滕公非任侠,为汉求忠良。
从容为上言,私怨以之忘。
廷叱樊将军,十万罢横行。
辞气何刚直,殿上皆惊惶。
天下虑摇动,生民尚痍创。
嫚书禽兽言,安足争短长。
孝惠至高后,兵革久不兴。
实以季布力,海内得宁康。
白话文翻译
季布战功赫赫,屡次令汉王陷入困境。他能把刚强化为柔和,因而得以从濮阳解脱。朱家不负所托,名声传遍四方。滕公并非侠士,却为汉朝寻求忠良之士。他从容地提出上奏,抛弃私怨。廷上叱责樊将军,令十万军队停止横行。言辞何其刚直,殿上众人皆感惊惶。天下动荡,百姓仍受创伤。讥讽的书信如同禽兽之言,又何足以争论长短?孝惠皇帝至高无上的后代,兵器与战争已久不兴。实际上是由于季布的努力,才让海内获得安宁与健康。
注释
- 季布:汉朝名将,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而闻名。
- 濮阳:地名,此处指季布在此地获得解脱。
- 朱家:指朱家族,以忠诚和声誉闻名。
- 滕公:滕公指的是滕胤,他以忠良之名为汉朝出力。
- 樊将军:樊哙,汉初名将,因其刚直性格而受到关注。
- 孝惠:指汉惠帝,汉高祖刘邦的儿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明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风格多样,常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明代,作者回顾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强调忠诚与和平的重要性,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个人品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季布为主线,展现了他在汉朝时期的关键作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崇敬。诗中通过季布的战争成就和个人品质,强调了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尤其是滕公与樊将军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在政治和军事环境中,忠良与私怨的较量。诗人在描写时,使用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立体感。
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人物的赞美,展现了屈大均对汉朝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此外,诗中对比了当时的动荡与后来的安宁,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季布的作用,突显了历史人物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季布的战功显赫,屡次令汉王陷入困境。
- 他善于将刚强化为柔和,因而得以逃脱濮阳的困境。
- 朱家在历史上不失信义,声名远播。
- 滕公并非侠士,但却为汉朝寻找忠良之士。
- 他从容地提出上奏,能够抛弃私怨。
- 在廷上严厉斥责樊将军,令十万军队停止横行。
- 其言辞何其刚直,令殿上的人们都感到惊惶。
- 天下动荡,百姓仍然饱受创伤。
- 嘲讽的书信如同禽兽之言,何足以争论长短?
- 孝惠皇帝的高明统治,导致兵器久不兴。
- 实际上,正是因为季布的努力,国家才能获得安宁与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嫚书禽兽言”比喻为无耻的争吵,体现了对谣言的讽刺。
- 对仗:如“刚直”与“柔和”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忠诚、勇气和国家安宁的赞美,强调历史人物对国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激励后人铭记历史,追求正义和忠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季布:象征勇敢与智慧。
- 滕公:忠诚与仁义的化身。
- 樊将军:代表刚直与正义。
- 战争与和平:象征国家的动荡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季布的战功主要是在什么背景下取得的?
- A. 汉朝
- B. 唐朝
- C. 三国
- D. 宋朝
- 滕公在诗中被称为?
- A. 任侠
- B. 忠良
- C. 反贼
- D. 书生
- 诗中提到的“嫚书”主要指什么?
- A. 赞美的文章
- B. 讥讽的信件
- C. 战争的书信
- D. 政治的宣言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屈大均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历史与个人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而屈大均则是更多地赞美历史人物的贡献与品德。
参考资料
- 《明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屈大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