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客吟残,月岩水落。坐断白云,死不再活。只将宗镜鉴惟心,法眼重重添翳膜。翳无药,光烁烁。要识永明妙旨,更添香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野外的诗人,吟唱完毕,月光照耀着岩石,水流缓缓退去。他在云间久坐,似乎已死去,无法再复生。只将心灵如同宗教的明镜般反省,然而法眼却层层被遮蔽,无法看清。遮蔽是无药可医的,光芒依旧闪耀。若想理解永明的深奥旨意,便需更加努力修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野客:指隐居山林的诗人或游人。
- 月岩:月光照耀的岩石。
- 白云:象征闲适或超脱的状态。
- 宗镜:指心灵的明镜,象征智慧和觉悟。
- 法眼:佛教用语,指洞察真理的眼光。
- 翳膜:遮蔽的层次。
- 烁烁:光辉闪耀的样子。
- 永明:指佛教中明亮永恒的智慧。
典故解析:
- “永明”可指佛教中的“永明法师”,象征着智慧与觉悟的理想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绍昙,宋代高僧,精通佛教哲学,主张心灵的觉悟与修行。他的诗作多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展现出对自然、心灵与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一个充满文化与哲学探讨的时期,佛教与道教的思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生命与智慧的思考。开篇描绘了一个孤独的野客,他在月光下吟唱,暗示了内心的孤寂与对自然的感悟。月岩水落,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诗人在此刻似乎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反省,诗人强调心灵的明镜和法眼的重要性,这里体现了他对佛教哲学的深入理解。翳膜的重重叠加,象征着人们在理解真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惑,诗人直面这些障碍,表达了对智慧的渴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以及对智慧的追求,情感丰富而深邃,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客吟残,月岩水落: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吟唱,营造出孤独而静谧的氛围。
- 坐断白云,死不再活:暗示了对生命的沉思,诗人似乎在对比生死,强调生的无常。
- 只将宗镜鉴惟心:强调心灵的明镜能够反省自身,反映出修行的重要性。
- 法眼重重添翳膜:说明虽然有法眼,但仍存在许多障碍,无法看清真理。
- 翳无药,光烁烁:遮蔽是无法医治的,但光芒依然闪耀,象征着希望与智慧的存在。
- 要识永明妙旨,更添香著:希望能理解更深的智慧,呼唤更多的修行与努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岩水落”和“白云死不再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通过“宗镜”和“法眼”的比喻,表达了心灵的觉悟与智慧的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无常与追求智慧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反映出对内心修行的渴望,强调了在复杂的生活中,如何寻求真正的智慧与觉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客:象征着隐逸与独立。
- 月岩:象征宁静与思考。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宗镜:象征内心的明悟与智慧。
- 法眼:象征对真理的洞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岩水落”表示什么?
- A. 水位上升
- B. 水流退去
- C. 水流急促
- D. 水位不变
-
诗人用“翳膜”来比喻什么?
- A. 内心的宁静
- B. 理解真理的障碍
- C. 自然的变化
- D. 生命的可贵
-
“要识永明妙旨”中的“永明”指的是什么?
- A. 永恒的光明
- B. 一位高僧
- C. 幽暗的角落
- D. 神秘的思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描述了对月光的思考与情感。
- 《庐山谣》 (李白) - 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与本诗均以自然景象引发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但后者更强调佛教哲学中的内心修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禅宗与诗歌》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