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山寺
作者: 傅梦得 〔宋代〕
昨夜宿江口,客衣风已飘。
两峰参塔顶,一寺裹山腰。
水拍瓜洲渡,烟生扬子桥。
寻花并问柳,端的在明朝。
白话文翻译:
昨晚我在江口过夜,客人的衣服随风飘动。
两座山峰上参天的塔尖,夹着一座寺庙坐落在山腰。
水波拍打着瓜洲渡口,烟雾缭绕在扬子桥上。
我去寻花问柳,想知道明天的行程。
注释:
- 江口:指长江的一个渡口,通常是旅人经过的地方。
- 客衣:旅人的衣服,表示诗人身在异乡。
- 参塔:高耸的佛塔,象征着寺庙的存在和宗教的庄严。
- 瓜洲渡:长江中的一个渡口,历史上是人们过河的地方。
- 扬子桥:长江上的桥梁,连接两岸。
- 寻花问柳:寻求春天的花朵,询问柳树,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典故解析:
“寻花问柳”出自古代文人对春天的描写,常用来形容游赏春景的情趣,其中“花”和“柳”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傅梦得(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江边过夜时,表达了他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欣赏以及对未来旅程的期待。诗中描绘的江景,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关注与对游历生活的热衷。
诗歌鉴赏:
《金山寺》是一首描绘江南风光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在自然中游历的情景。开头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江口过夜的情形,清晨的风轻轻吹拂着旅人的衣服,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塔尖和依山而建的寺庙,展现了大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水拍瓜洲、烟生扬子桥的描写则进一步丰富了江南的自然意象,水波与烟雾交融,形成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令读者感受到江边的静谧与生机。
最后一句“寻花并问柳”,则点明了诗人的心情,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流露,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而洒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宿江口,客衣风已飘:
- 诗人昨晚在江口过夜,表明身处异乡,衣服在风中飘动,生动地描绘出清晨的气息。
-
两峰参塔顶,一寺裹山腰:
- 描述风景中的两座山峰与高耸的塔,寺庙依偎在山腰,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
水拍瓜洲渡,烟生扬子桥:
- 水波拍打着渡口,烟雾缭绕在桥上,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美景,表现了江南特有的水乡气息。
-
寻花并问柳,端的在明朝:
-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暗示着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水拍、烟生等描写,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江南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口:象征着旅途的开始,流动的生命。
- 峰、塔、寺:代表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
- 水、烟:表现了江南的水乡特征,带有诗意的朦胧感。
- 花、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昨夜宿江口”的意思是: A. 昨晚在海边
B. 昨晚在山中
C. 昨晚在江边 -
诗中提到的“寻花并问柳”主要表达了: A. 诗人对花和柳的厌烦
B. 诗人对春天的期待
C. 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
“水拍瓜洲渡”中的“拍”意指: A. 拍打
B. 拍照
C. 拍手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傅梦得的《金山寺》更注重江南的水乡特性,而王维的《鹿柴》则展现了山林的静谧与幽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