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不寐》

时间: 2025-05-11 03:16:24

暑气晚来收,空斋夜景幽。

蝉鸣高木叶,船渡远江流。

月色窗疑曙,风声枕似秋。

不眠思旧侣,心折此淹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夜不寐
作者:李以龙 〔明代〕

暑气晚来收,空斋夜景幽。
蝉鸣高木叶,船渡远江流。
月色窗疑曙,风声枕似秋。
不眠思旧侣,心折此淹留。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暑气渐渐退去,空荡的房间里夜色显得幽静。
蝉在高大的树叶间鸣叫,船只在远方的江流中缓缓渡过。
窗外的月光让人误以为天快要亮了,风声在枕头上轻轻响起,仿佛是秋天的夜晚。
无法入眠,我思念着往日的朋友,心中感到无比的惆怅与留恋。


注释

  • 暑气:指夏天的热气。
  • :收敛、减退。
  • 空斋:空旷的房间,意指孤独。
  • :安静、深远。
  • 蝉鸣:蝉在叫。
  • 高木:高大的树木。
  • 远江流:远处的江水流动。
  • 窗疑曙:窗外的月光让人疑惑是不是黎明。
  • 风声:风的声音。
  • 枕似秋:在枕头旁听到的风声像秋天一样。
  • 不眠思旧侣:无法入眠,思念旧日的伙伴。
  • 心折:心中感到折磨。
  • 淹留:沉迷于此,难以自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以龙是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作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自然描写,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夏夜,正值酷暑,诗人因思念旧友而无法入眠,反映出孤独与惆怅的情感。夏夜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对于友情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夏夜不寐》是一首描绘夏夜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以“暑气晚来收”点明时令,紧接着描绘空荡的房间和幽静的夜景,营造出一种寂寞的氛围。蝉鸣声、远江流动的船只,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月光透过窗户,照射在床前,令人产生了天快亮的错觉,风声轻轻拂过,似乎带来了秋天的气息。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夏夜的特征,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不眠之夜,思念故友,心中充满了无法释怀的惆怅与留恋。

整首诗运用了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在夏夜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怀念,是一篇令人深思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暑气晚来收:写夏天的热气在夜晚逐渐减退,为夜的宁静打下基础。
    2. 空斋夜景幽:空荡的房间里,夜色显得幽静,突显孤独感。
    3. 蝉鸣高木叶:蝉在高树上鸣叫,描绘出夏夜的生动气氛。
    4. 船渡远江流:远处的船只在江水中缓缓流动,增加静谧感。
    5. 月色窗疑曙:窗外的月光让人误以为天快亮,暗示时间的流逝。
    6. 风声枕似秋:风声轻柔,像秋天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凉意。
    7. 不眠思旧侣:无法入眠,思念旧友,表达孤独的主旨。
    8. 心折此淹留:内心的惆怅无法散去,进一步强调情感的深度。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蝉鸣和风声拟人化,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月色窗疑曙,风声枕似秋”,在形式上极具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夏夜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与对孤独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暑气:象征着夏天的炎热与压迫感。
  • 空斋:代表孤独与冷清。
  • 蝉鸣:夏夜的生动象征,亦是时间流逝的标志。
  • 月色:象征希望与思念,亦是夜晚的宁静。
  • 风声:传达凉意与思念,暗示季节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蝉鸣”是在哪个季节的特征?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2. 诗人无法入眠的原因是什么?

    • A. 天气太热
    • B. 思念旧友
    • C. 害怕黑暗
    • D. 读书太晚
  3. 诗中“月色窗疑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黎明
    • B. 感到迷茫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感到孤独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李以龙的《夏夜不寐》更注重描绘夏夜的细腻景色与内心的情感。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与情感的思考,但李以龙的作品更具自然描写的细腻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