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忠庙》
时间: 2025-01-26 00:44: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忠庙
作者: 吴景熙 〔明代〕
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
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
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
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
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
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
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
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
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
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
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
白话文翻译
在中唐天宝末年,战乱使得万里尘埃弥漫。
长安和洛阳都无法守住,官员们纷纷逃散。
张许公英勇,秉持忠义在江淮之间。
睢阳是防守的要地,经过百战,经历艰险。
忠义的士人慷慨激昂,辛劳得几乎摧毁了肺肝。
孤城中粮食忽然吃尽,饥饿使肠胃如同辛酸。
最后拼命抵抗敌人,向西拜倒,眼泪潺潺流下。
我生平誓言报国,视死如归毫不畏惧。
忠魂向天帝诉说,悲号声传达至天关。
他的雄名流传于竹帛,听闻此名心胆俱寒。
灵祠矗立在山麓,千载之后依然令人瞻仰。
我来重申这段辞,恭敬地献上香草。
临风高歌,击节长叹,感慨万千。
注释
- 天宝: 指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年间,约公元742年到756年,是唐朝的盛世之一。
- 两京: 指长安和洛阳,唐朝的两个都城。
- 桓桓: 形容气势雄伟。
- 张许公: 张许公可能指历史上某位忠臣,象征忠义。
- 睢阳: 地名,古代防守的重要城市。
- 忠魂: 忠诚的灵魂,指死去的忠臣。
- 竹帛: 指古代的书籍,象征流传的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景熙,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而著称,风格上多表现忠义情怀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双忠庙》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中唐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忠臣们的英勇事迹。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崇敬与怀念。
诗歌鉴赏
《双忠庙》是一首充满忠义情怀的古诗,诗中展现了中唐末年的历史背景,描绘了在战乱中忠臣们的英勇与悲壮。这首诗的情感深沉,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和对忠义精神的赞颂。
诗的开篇通过“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两句,勾勒出一幅战争混乱、愁云惨淡的画面。紧接着提到的“张许公”则是忠义的象征,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仍然坚守信念的忠臣形象。诗中“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展现出战乱带来的生存困境,情感上更加触动人心。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表达了对忠臣死后仍然为国的悲壮情感,以及对忠义精神的永恒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激昂的情感,传递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
诗人开篇交代历史背景,描绘战乱的惨状。 -
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
表现国家的动荡,官员们纷纷逃避,反映出社会的混乱。 -
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
提到张许公,象征忠义,突出忠臣的品德。 -
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
描绘战斗的艰辛,以及忠臣在关键时刻的坚守。 -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表现忠义士的辛苦和无私奉献。 -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
描述战乱带来的生存困境,情感上更加触动人心。 -
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
最后拼命抵抗敌人,表现忠臣无畏的精神。 -
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
慷慨激昂,表明忠臣不怕死亡的决心。 -
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
忠魂向天帝诉说,表达对忠义的怀念。 -
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
忠臣的名声流传,令人敬畏。 -
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
描述忠臣的灵祠,千载之后仍然被人们瞻仰。 -
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
表达诗人的敬意,献上祭品。 -
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
最后通过歌唱和叹息,表达对忠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万里胡尘昏”形象地表现战争的惨烈。
- 对仗: 诗中许多句子使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夸张: 通过“饥肠为辛酸”表现饥饿的苦痛,令人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忠义精神,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忠臣的深切怀念,激发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尘: 代表外敌入侵的混乱和战争。
- 孤城: 象征坚守与孤独,表现出忠臣的无奈与坚持。
- 忠魂: 代表忠诚的灵魂,象征着忠义精神的永存。
- 灵祠: 代表对忠臣的铭记与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许公”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忠义
- C. 胆怯
-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中“饥肠”表达的是何种情感?
- A. 喜悦
- B. 绝望
- C. 愤怒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爱情
- B. 忠义
- C. 友情
答案
- B. 忠义
- B. 绝望
- B. 忠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岳飞的词,表达忠义与抗敌的精神。
- 《春望》:杜甫的诗,描绘战乱下的国破家亡。
诗词对比
- 《双忠庙》与《满江红·写怀》:都表达了忠义精神,但前者更注重历史回顾,后者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 《双忠庙》与《春望》:均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痛苦,前者更侧重于忠臣的表现,后者则关注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悲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传》:对吴景熙及其作品的生平介绍。
- 《唐诗三百首》:对唐代背景及诗歌风格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