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上次白沙先生韵》
时间: 2025-01-11 06:0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北上次白沙先生韵
花满溪头水满陂,
林亭深处日华迟。
秋根自老便高枕,
岭树回春正北枝。
魏阙忽惊沧海梦,
柴门终与白云期。
明良千古凭谁计,
尧舜巢由亦此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交融。溪边繁花似锦,水波荡漾,林深处的亭子里阳光透过树影,显得格外迟缓。秋天的根基已然老去,仿佛可以高枕无忧;岭上的树木正在迎春,北边的枝桠恢复生机。魏阙(指古代的都城)让我突然想到沧海的梦,而柴门(家门)则与白云相约,象征着悠然自得。明良(指明德良能的圣贤)千古以来,究竟有谁能算计得了呢?尧舜之时的安居乐业,也不过如此。
注释:
- 陂:水边的低洼地,通常指水田或池塘。
- 日华:阳光的华丽光辉。
- 高枕:形容安闲自得的状态。
- 魏阙:古代都城的高楼,象征权力与梦想。
- 柴门:家门,代表乡土与归宿。
- 明良:指有德行的人,历史上的圣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以龙,明代诗人,以其清新的笔调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而闻名。他的诗风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或许是在北上途中,作者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意境。开头两句“花满溪头水满陂,林亭深处日华迟”勾勒出了一幅春日的画面,溪边的花朵争相开放,水波荡漾,阳光透过树影,显得格外宁静而悠闲。这种景象不仅是外在的自然之美,更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然。接下来“秋根自老便高枕,岭树回春正北枝”则引入了季节的变迁,秋天的根基已经老去,诗人在此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安宁,而春天的到来又象征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诗的后半部分“魏阙忽惊沧海梦,柴门终与白云期”则将这种宁静与人生哲理结合起来。魏阙的梦境让人惊醒,柴门与白云相约则暗示了对归宿与自由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对于世俗与理想的思考。最后两句“明良千古凭谁计,尧舜巢由亦此时”则引发对历史的沉思,问古人明良的德行与理想是否能被后人所理解,显现出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展现出诗人深邃的哲理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满溪头水满陂:描绘溪水与花朵相映成趣的生动画面,展现春天的生机。
- 林亭深处日华迟:阳光在深林中显得温和而迟缓,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秋根自老便高枕:秋天的成熟让人心安,仿佛可以高枕无忧。
- 岭树回春正北枝:岭上的树木在春天的呼唤下重新焕发生机。
- 魏阙忽惊沧海梦:古都的高楼使人想起遥远的梦境,暗示对理想的追求。
- 柴门终与白云期:柴门与白云的相约象征着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 明良千古凭谁计:反思历史上明德良能的人,究竟有谁能够被后人所理解。
- 尧舜巢由亦此时:尧舜之时的安宁与理想,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如“秋根自老便高枕,岭树回春正北枝”,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树木“回春”,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感觉,加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美好。
- 水:代表着流动与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日华: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秋根:象征着成熟与安宁。
- 岭树:象征着生命的重生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花满溪头水满陂”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柴门终与白云期”中,柴门象征着什么?
- A. 家园
- B. 理想
- C. 权力
- D. 朋友
-
诗中提到的“明良千古凭谁计”是在思考什么问题?
- A. 诗人的未来
- B. 历史上圣贤的德行
- C. 个人的理想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春天
- A. 家园
- B. 历史上圣贤的德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 李白《静夜思》: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将北上次白沙先生韵》与《春望》(杜甫):
- 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李以龙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事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与主题。
- 《中国古代诗词选》:收录各种风格的诗歌,帮助理解诗词的韵味与技巧。
- 《李白诗选》:对比不同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