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邓双坡作郡江西》

时间: 2025-01-10 22:37:47

邕管烽烟近若何,江乡咫尺亦干戈。

欲归我竟无山买,此去诗应似水多。

闺思定难抛锦字,官声何必在金坡。

相思历历犹相见,遥指丰城识太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邕管烽烟近若何,江乡咫尺亦干戈。
欲归我竟无山买,此去诗应似水多。
闺思定难抛锦字,官声何必在金坡。
相思历历犹相见,遥指丰城识太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诗中提到烽烟近在眼前,故乡的江边也充满了战乱的气息。我想回家,却无处可以买到山水的安宁。这次出行,诗句应该像水一样流淌。心中对爱人的思念难以割舍,官场的声名又何必在金色的山坡上?相思之情历历在目,遥远的丰城中,我依然能认出太阿山。

注释

  • 邕管:指乐器名,象征清音。
  • 烽烟:指战斗的烟火,象征战争。
  • 江乡:指作者的故乡,江边地区。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锦字:指情书或诗文,象征对情感的寄托。
  • 官声:指官场的声名或地位。
  • 金坡:可能指高官显贵之地。
  • 丰城:地名,历史上与太阿山有关。
  • 太阿:古代名剑,象征忠义和正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宝廉(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生活琐事与故乡情怀,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战乱时期,作者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诗中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的忧虑,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战争的烽火和故乡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人在第一句中提到“烽烟”,显示了战乱的紧迫感,而“江乡咫尺亦干戈”则进一步强调即使是故乡也难以逃避战乱之苦。接着诗人表达了想要归乡的心情,但却“无山买”,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无力。

后半部分诗句则转向内心的情感,提到“闺思”难以割舍,显示了对爱人的思念与情感的深刻。诗中疑问“官声何必在金坡”,表现出对官场名利的轻视,强调了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水”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流动的情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最后一句“遥指丰城识太阿”,不仅点明了思念的对象,也暗示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邕管烽烟近若何:以乐器的清音引入,形象化地表明烽烟的存在。
  2. 江乡咫尺亦干戈:故乡近在咫尺,却因战争而不安。
  3. 欲归我竟无山买:渴望归乡,但无处可买到山水的安宁。
  4. 此去诗应似水多:出行的诗句如水般流淌,暗示流畅与感情。
  5. 闺思定难抛锦字:思念情人,难以割舍情感的寄托。
  6. 官声何必在金坡:对官场声名的轻视,强调内心情感的真实。
  7. 相思历历犹相见:深切的思念,仿佛仍能见到对方。
  8. 遥指丰城识太阿:遥远的丰城中,依然能认出故乡的象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句比作流水,表现情感的流动。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表达对官场地位的看法,强化情感的真挚。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官场名利的轻视,体现了内心深处对真情与自然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烽烟:象征战争的动乱与不安。
  2. 江乡:代表故乡的安宁与美好。
  3.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诗意。
  4. 锦字:象征情感的寄托与表达。
  5. 丰城与太阿:指向故乡的具体地点,富有文化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烽烟”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的象征
    • B. 战争的动乱
    • C. 自然景色
    • D. 生活琐事
  2.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 A. 渴望追求
    • B. 无所畏惧
    • C. 轻视
    • D. 绝对崇拜
  3. 诗中“此去诗应似水多”的意思是?

    • A. 诗句流畅
    • B. 诗句难写
    • C. 诗句无情
    • D. 诗句稀少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赠汪伦》: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两者皆表达思乡之情,但钱宝廉的诗更加强调战争对故乡的影响,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念。两者通过不同的诗句和意象展现了各自的情感深度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诗词中的情感与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