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访空上人》

时间: 2025-01-10 22:38:57

随身瓢与笠,此外更无余。

懒补破衣著,爱寻贫寺居。

香厨三顿粥,石榻半床书。

日见禅窗下,甘蕉日渐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海寺访空上人
作者: 徐延寿 〔清代〕

随身瓢与笠,此外更无余。
懒补破衣著,爱寻贫寺居。
香厨三顿粥,石榻半床书。
日见禅窗下,甘蕉日渐疏。

白话文翻译:

随身只带着一个瓢和一顶斗笠,其他的东西一无所有。
懒得去补那破旧的衣服,更喜欢在这贫困的寺庙里居住。
香厨里每天有三顿粥,石榻上铺着半床书籍。
日复一日,在禅窗下,甘蕉树的枝叶渐渐稀疏。

注释:

  • : 一种用来舀水或盛汤的器具,这里指简单的生活方式。
  • : 指斗笠,是一种用稻草或其他材料编制的帽子,用于遮阳或挡雨。
  • 懒补: 懒得去修补,表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 香厨: 指寺庙中的厨房,通常用来准备供养僧侣的食物。
  • 石榻: 石制的床,强调了简朴的生活环境。
  • 甘蕉: 香蕉的一种,寓意着自然生活的宁静与单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延寿,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徐延寿造访法海寺时,表现了他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法海寺访空上人》是一首反映隐逸生活与内心宁静的诗作。诗中,徐延寿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他在法海寺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诗人以“随身瓢与笠”开篇,直接展示了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认同与向往。

“懒补破衣著”,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生活态度,诗人对破衣服的漠视,体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接下来的“香厨三顿粥,石榻半床书”,则将生活的朴素与精神的追求结合起来,既有温饱的满足,又有读书的乐趣,显示了诗人对心灵生活的重视。

最后一句“日见禅窗下,甘蕉日渐疏”,则用“甘蕉”的形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禅意的深邃,给人以悠然自得、淡泊明志的感觉。整个诗作不仅描绘了一个清净的生活场景,更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哲学思想,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随身瓢与笠: 仅有的随身物品,象征简朴生活。
  • 此外更无余: 强调生活的简约,无欲无求。
  • 懒补破衣著: 对物质的无所谓,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拒绝。
  • 爱寻贫寺居: 对于贫穷寺庙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自由与宁静。
  • 香厨三顿粥: 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却更为重要。
  • 石榻半床书: 书籍代表着精神追求,半床书的意象充满了书卷气。
  • 日见禅窗下: 生活场景的描写,时间的宁静与流逝。
  • 甘蕉日渐疏: 以甘蕉的生长变化象征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修辞手法:

  • 该诗使用了对比手法,简朴的生活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的运用,如“瓢”、“笠”、“甘蕉”等,都富有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的生活哲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简朴、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瓢与笠: 象征简单生活。
  • 破衣: 代表贫困与对物质的无所谓。
  • 香厨: 代表温饱的满足。
  • 石榻: 象征简朴的居所。
  • 甘蕉: 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随身带着什么?

    • A. 笔和纸
    • B. 瓢和笠
    • C. 食物
    • D. 衣服
  2. 诗中提到的“香厨三顿粥”指的是什么?

    • A. 一日三餐
    • B. 一顿饭
    • C. 没有食物
    • D. 甜点
  3. 诗人对破衣服的态度是?

    • A. 非常重视
    • B. 懒得去修补
    • C. 希望买新衣服
    • D. 喜欢展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破山寺后禅院》by 常建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徐延寿的隐逸生活与李白“床前明月光”的孤独,前者更多表现对物质的超脱,而后者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逸文化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