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时间: 2025-01-25 18:2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粉镜全抛,衣香尽灭,更无梦到楼西。
为道潘郎文采,渐减当时。
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长照虚帷。
尘封处,犹余锦瑟,长与人齐。
天涯又逢肠断,正晚花庭榭,萤点罗衣。
香篆里初温玉茗,小荐红栀。
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
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爱情的惆怅。诗中提到“粉镜全抛,衣香尽灭”,意味着曾经的美丽和芳香已不复存在,梦中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的情景。提到“潘郎文采,渐减当时”,暗示着对往昔才华的追忆和对现状的失落感。年年今夜,明月仍然照耀着寂静的帷幕,令人感伤。尘封的地方,依然有那把锦瑟,仿佛在诉说着与人相伴的过往。天涯之远,似乎又再次触动了心中的痛楚,“晚花庭榭,萤点罗衣”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令人心碎的夜晚。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容颜也不再年轻,“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表达了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感慨。最后,诗中提到的“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似乎在暗示着旧曲已成往事,人生的无常与变幻。
注释
- 粉镜:指化妆用的粉镜,象征着少女时期的美丽。
- 潘郎:指潘岳,古代著名的才子,借此表达对才华的怀念。
- 锦瑟:古代一种美丽的乐器,象征着音乐和情感。
- 香篆:指香料的篆刻或香囊,寓意着美好气息的消逝。
- 玉茗:指清香的茶,象征着生活的清雅。
- 红栀:一种花,象征着美好的记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往昔的怀念,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士人多感怀对失去的爱情和青春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诗歌鉴赏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深切感慨。开篇“粉镜全抛,衣香尽灭”,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揭开了怀旧的序幕,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失落的氛围。紧接着,诗人提到“潘郎文采,渐减当时”,通过对潘岳才华的回忆,展现了对往日风华的惋惜。
整首诗中,月亮成为了重要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延续。每年今夜,月光依然洒在虚帷上,似乎在提醒诗人,虽然外在的美丽已不复存在,但情感的深度与记忆的珍贵却依然在心中长存。通过“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诗人在流逝的岁月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令人动容。
诗的最后,提到“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更是在告别过去,承载着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整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组合,深刻地表达了对青春、爱情以及时间流逝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粉镜全抛,衣香尽灭:抛弃了化妆的工具,象征着美丽的消逝。
- 更无梦到楼西:再也无梦回到那美丽的楼阁。
- 为道潘郎文采,渐减当时:提及潘岳的才华,感叹自己的才华逐渐减退。
- 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长照虚帷:每年今夜,明月依旧照耀着空寂的帷幕。
- 尘封处,犹余锦瑟:虽然尘封的地方,还有那把美丽的乐器,象征着未曾消逝的情感。
- 天涯又逢肠断:在遥远的天涯,再次触动了内心的痛楚。
- 正晚花庭榭,萤点罗衣: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伴随着细腻的情感。
- 香篆里初温玉茗:在香气四溢中,品尝着清雅的茶。
- 小荐红栀:献上一朵红色的栀子花,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感叹十三年的变化,几乎无人注意到自己的鬓发已白。
- 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时间的流逝如河流般转动,告别旧曲,感慨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粉镜全抛”比喻失去青春美丽。
- 拟人:如“多情月长照虚帷”赋予月亮情感。
- 对仗:如“香篆里初温玉茗,小荐红栀”,展现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怀旧与失落的主题,表达了对逝去青春和爱恋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珍惜记忆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粉镜:象征美丽与青春。
-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延续。
- 锦瑟:象征音乐、情感的深度。
- 香篆、玉茗:象征生活的雅致与深情。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逝去时光的感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潘郎”指的是哪位著名的才子?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潘岳
- D. 苏轼
-
填空题:诗中“粉镜全抛,衣香尽灭”表现了诗人对__的感慨。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锦瑟”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对/错)
答案
- C. 潘岳
- 青春美丽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表达对爱情的复杂情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樊增祥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但樊增祥更侧重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文学与情感表现》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