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路花 与听公》
时间: 2025-01-26 23:5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宫落日荒,燕市悲歌暮。天山三丈雪迷行路。蓦然相遇,宝筏横津渡。支公都未许。会待安心,早教觅向何处。玄关频叩,默语俱成误。白头浑未定风前絮。一灯深照,领略元无句。从今应记取。玉河霜月,满身多少花雨。
白话文翻译:
在吴国的宫殿,夕阳西下显得荒凉,燕国的集市上悲歌阵阵。天山上的大雪遮蔽了前行的路。突然之间,我们相遇了,像是坐着宝筏渡过河流。然而,支公(指权贵)根本不允许我。待得心安理得,我该何处去寻找?在门前频频敲打,却默默无言,反而造成误解。白头老者在风中如絮飘摇,心中仍未安定。微弱的烛光深深照耀,让我体会到本无所句。从今以后,应当铭记。玉水河畔,霜月映照,浑身都是花雨的滋润。
注释:
- 吴宫:指古代吴国的宫殿,象征着衰落与荒凉。
- 燕市:指古代燕国的市场,隐含繁华已逝的伤感。
- 天山三丈雪:描绘了天山的高耸与雪的迷雾,表示行路的艰难。
- 宝筏:意指珍贵的渡船,象征着相遇的难得与珍贵。
- 支公:指权贵,可能暗指当时的政治环境。
- 玄关:指门的入口,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隔阂。
- 白头:指年长者,象征着智慧与沧桑。
- 玉河霜月: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清新与宁静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严绳孙(约1680-约1750),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汀洲,晚号孤云山人,生于江南。严绳孙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常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或许是在诗人游历于吴、燕两地后,感受到时光荏苒与人生无常而作。诗中描绘的忧愁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满路花 与听公》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开篇的“吴宫落日荒”便直入主题,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荒凉景象,暗示着世事的无常与繁华的消逝。接下来的“燕市悲歌暮”则引入另一种悲凉气氛,仿佛在诉说着繁华背后的孤独与无奈。诗人通过“天山三丈雪迷行路”展现了前行路上的艰难,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迫感。
在“蓦然相遇,宝筏横津渡”中,诗人描绘了一次突如其来的相遇,似乎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命运交织的复杂。随着情感的深刻发展,诗人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困惑与无奈,尤其是“支公都未许”一句,透出对权贵的无奈与无能为力。
诗的后半部分进入一种内省的状态,“白头浑未定风前絮”道出了年长者对生命的思索与不安,而“一灯深照,领略元无句”则表达了在孤独的夜晚,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领悟。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构思新颖,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宫落日荒:描绘吴国的宫殿在夕阳下显得荒凉,暗示历史的沧桑。
- 燕市悲歌暮:燕国的集市在黄昏时分传来悲伤的歌声,增加了忧伤的氛围。
- 天山三丈雪迷行路:天山上的厚雪迷惑了行人的道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 蓦然相遇,宝筏横津渡:意外的相遇,像宝贵的筏子渡过河流,象征命运的偶然性。
- 支公都未许:权贵并未给予许可,反映社会的压迫感。
- 会待安心,早教觅向何处:希望找到一个安稳的去处,但又不知道该去哪里。
- 玄关频叩,默语俱成误:频频敲门,却没有言语,反而造成误解与隔阂。
- 白头浑未定风前絮:白发苍苍的人仍在风中摇摆,象征着对生活的迷茫。
- 一灯深照,领略元无句:在微弱的烛光下,领悟到生命的深意与无言。
- 从今应记取:从今以后应该铭记的教训。
- 玉河霜月,满身多少花雨:描绘自然的美丽,象征着生活的滋润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宝筏”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表达珍贵与偶然。
- 拟人:如“白头浑未定”,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如“吴宫落日荒,燕市悲歌暮”,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命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宫:象征历史的沉重与记忆的荒凉。
- 燕市:反映繁华与哀伤的交织。
- 天山雪:象征艰难与迷茫的旅程。
- 白头:象征岁月的沧桑与智慧。
- 玉河霜月:描绘宁静的自然与心灵的洗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宫”象征什么?
- A. 繁华的市场
- B. 荒凉的历史
- C. 美丽的自然
-
“白头浑未定”的含义是什么?
- A. 年长者的智慧
- B. 对人生的迷茫
- C. 年轻人的热情
-
该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欢乐
- B. 悲伤与思考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严绳孙的《满路花 与听公》均表现了对社会动荡与人生命运的思考。杜甫从国家大义出发,表达对国家的忧虑;而严绳孙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与与世无争的态度,二者各有侧重,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