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嘲博见楼)》
时间: 2025-01-11 20:09:33意思解释
瑞鹤仙(嘲博见楼)
原文展示
倚阑观四远。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山形欠舒展。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江淮楚甸。又何曾分明在眼。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休辨。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痴儿浅浅。因他谩说一遍。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眺望四周。近处有客人登上高楼,故此我感到些许的磨难。山的形态并不舒展,小峰峦间云树时隐时现。江淮和楚地,又似乎在眼前不再清晰。但我在高处却自觉身心舒展,未必就可以称作博见。休要分辨。我的心在乐处,不需要他人的称赞,共同称美。那些无知之人浅薄,因他人随口一说就信以为真。问你还知道宴坐吗?回首一看,天地河山尽收眼底。待在这当中会有些时光,举杯劝酒。
注释
- 倚阑:倚靠栏杆。
- 登临:登上高处。
- 磨难:磨练、考验。
- 峰峦:山峰。
- 晦明:明暗变化。
- 楚甸:指楚地的田野。
- 博见:广泛的见识。
- 共称善:共同称赞美好。
- 痴儿:无知的人。
- 举觞奉劝:举杯相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胜己(生卒年不详),字子昊,号衡山,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吕胜己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瑞鹤仙(嘲博见楼)》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瑞鹤仙(嘲博见楼)》是一首蕴含哲思的词作,诗人在高处观望,既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又引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词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自我超越的心态,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诗人所说的“吾心乐处”,彰显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思。
此外,词中提到的“江淮楚甸”则是对地理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诗人在面对外界的纷扰和他人的评价时,选择了内心的自我肯定,展现了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世界。整体上,这首词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阑观四远:诗人倚靠在栏杆旁,眺望四周,表明一种闲适的状态。
-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身边有客人来访,感到一些磨难,暗示外界干扰。
- 山形欠舒展:山的形态不够开阔,表现自然景观的局限性。
-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描述小山峰和云树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
- 江淮楚甸,又何曾分明在眼:江淮和楚地的景象变得模糊,反映出对过往的回忆。
- 但临深自觉身高:在高处,诗人感到自我的提升,暗示内心的觉悟。
- 未可便名博见:并不因为身处高处就能称为见识广博。
- 休辨:不必再分辨。
- 吾心乐处:心中所乐之地,即内心的宁静。
- 不要他人,共同称善:不需要他人的称赞,强调自我认同。
- 痴儿浅浅:指那些无知的人。
- 因他谩说一遍:轻信他人之言。
- 问还知宴坐:询问是否还知道宴会的存在。
- 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回首一看,天地河山尽在眼前。
- 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待在此中会有些时光,举杯劝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生的变化。
- 拟人:赋予自然景观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词句间的对称,使语言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与内心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宁静与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栏杆:象征着边界,诗人通过栏杆眺望自然,体现了对自由与视野的渴望。
- 山水:表现了自然的变化,反映出人生的无常。
- 觞杯:象征着聚会与交流,暗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高处感受到什么? A. 身心的舒展
B. 他人的评价
C. 物质的富有
D. 外界的纷扰 -
“倚阑观四远”中“阑”的意思是什么? A. 栏杆
B. 窗户
C. 墙壁
D. 门 -
诗中提到的“痴儿”是指什么样的人? A. 有智慧的人
B. 无知的人
C. 高人
D. 朋友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加强调了对人生的哲学反思。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美丽的夜景,展现了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吕胜己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