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那罗延窟》

时间: 2025-01-11 08:05:12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

白话文翻译:

常居的菩萨僧,归依在那青翠的山巅。
山高得让人怀疑太阳是否近在咫尺,
海阔得让人觉得天空仿佛就在脚下。
岛屿像屏障一样隔离了中国,
波涛将外族限制在海的另一边。
再次前来防止迷失方向,
轻拂岩石留下一句题词。

注释:

  • 菩萨:佛教中一种觉悟者,帮助众生。
  • :和尚,出家人。
  • 翠微:指青翠的山峦。
  • :怀疑。
  • 日近:太阳似乎很近。
  • 天低:天空似乎很低。
  • :屏障。
  • 外夷:指外族。
  • 重来:再次来此。
  • 防失路:防止迷路。
  • 拂石:轻轻拂动石头。

典故解析:

“菩萨僧”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强调了宗教的归依和信仰。诗中提到的“岛屿屏中国”可理解为对国家安全的隐喻,表明外族的威胁以及地理的隔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紫柏大师,明代著名的高僧,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诗词才华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紫柏大师游历那罗延窟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宗教的虔诚,同时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和文化认同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那罗延窟》是一首具有深厚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归依与对世事的思索。开头两句“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彰显了诗人与佛教的紧密关系,暗示了他在高山之巅寻求内心的安宁。接下来的“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极具视觉冲击力,展示了高山与辽阔海洋所引发的心灵震撼,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进一步深化了国土与外族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家国的眷恋与思考。最后两句“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则展现了诗人对来此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留下的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界的深邃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菩萨僧常住,归依上翠微:表达了对佛教的归依,展现出一种对高山的向往。
  2. 山高疑日近,海阔觉天低: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3. 岛屿屏中国,波涛限外夷:用岛屿和波涛象征国家的保护,暗示外族的威胁。
  4. 重来防失路,拂石一留题:强调再次来访的意义,留下题词作为纪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岛屿屏中国”比喻国家的防护。
  • 对仗:诗句之间的形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崇敬、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对家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菩萨:代表慈悲和觉悟。
  • 翠微:象征自然的美与精神的升华。
  • 日与天:象征光明与希望。
  • 岛屿与波涛:象征国土的保护与外部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菩萨”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佛教中的觉悟者
    C. 一种动物
    D. 一种地理现象

  2. “山高疑日近”中的“日”指的是什么? A. 月亮
    B. 太阳
    C. 星星
    D. 地球

  3. 诗中“岛屿屏中国”意为: A. 保护国家
    B. 连接世界
    C. 隔离人群
    D. 增强贸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紫柏大师的《登那罗延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紫柏更注重宗教与哲理,王维则更强调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佛教文化与诗歌》

这些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风格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