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太平赵倅三首》

时间: 2025-01-11 07:41:48

薄俗纷纷不再淳,吁嗟公子独振振。

从知为善身心乐,不惮分财手足亲。

韦布几人勤礼遇,杯盘一笑见天真。

苍苍谁谓浑无信,千里名驹已绝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太平赵倅三首》

薄俗纷纷不再淳,
吁嗟公子独振振。
从知为善身心乐,
不惮分财手足亲。
韦布几人勤礼遇,
杯盘一笑见天真。
苍苍谁谓浑无信,
千里名驹已绝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感慨,认为当今世俗纷繁复杂,不再淳朴。诗人感叹,只有公子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高尚。真正懂得善行的人,身心自然快乐,不怕分财与亲朋。昔日的礼遇如韦布般稀少,然而在酒杯与盘子之间的微笑,却展现出一种纯真的天性。苍天啊,谁说世间没有诚信呢?那千里之马早已在尘埃中留下了身影。

注释

  • 薄俗:指世俗的风气变得轻薄,不再淳厚。
  • 公子:指有品德、有气质的年轻人。
  • 韦布:古代指一种贵重的布,象征礼遇与地位。
  • 千里名驹:比喻优秀的人才,早已不见踪影。
  • 绝尘:形容超越尘世的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宰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以清新婉约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人性的真善美,关注社会风气,对当时的时事多有反映。

创作背景

《挽太平赵倅三首》是刘宰为悼念赵倅而作,赵倅是一位被尊重的人物,因其高尚的品德和对社会的贡献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诗中表达了对赵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世俗风气的批判和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开篇以“薄俗纷纷不再淳”引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当今社会的失望,认为人们的道德标准已经逐渐降低。接着,“吁嗟公子独振振”则转向个体,诗人赞美那些仍坚持高尚道德的年轻人,强调了道德的珍贵。

诗人在后面几句中通过“从知为善身心乐”的描述,指出真正懂得善良的人能找到内心的快乐,而不怕与亲近的人分享财富。这种情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信任的渴望。

最后,诗人通过“苍苍谁谓浑无信,千里名驹已绝尘”呼应开头,表达了对信任和诚信的珍视。在这纷扰的世俗中,即使有优秀的人才已然消失,但诗人仍然相信在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信任与真诚的光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薄俗纷纷不再淳:社会风气变得纷繁复杂,不再单纯。
  2. 吁嗟公子独振振:感叹只有公子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3. 从知为善身心乐:真正明白善行的人,内心和身体都快乐。
  4. 不惮分财手足亲:不怕与亲近的人分享财富与资源。
  5. 韦布几人勤礼遇:如今像韦布一样的礼遇已少之又少。
  6. 杯盘一笑见天真:在酒杯与盘子之间的微笑中展现出纯真的本性。
  7. 苍苍谁谓浑无信:苍天啊,谁说世间没有诚信呢?
  8. 千里名驹已绝尘:优秀的人才早已在尘世中消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当今的世俗与往昔的高尚,突出主题。
  • 比喻:用“千里名驹”比喻优秀的人才,生动形象。
  • 排比: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与对世俗风气的批判,体现出诗人对道德与信任的深切思考,表达了对优秀品质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薄俗:象征世俗的风气,代表着道德的沦丧。
  • 公子:代表高尚的人格,意味着道德的坚持。
  • 韦布:象征着昔日的礼遇与尊重,反映出对人际关系的怀念。
  • 千里名驹:象征优秀的人才,意味着人们对品德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薄俗”指的是什么? A. 纯朴的社会风气
    B. 复杂的世俗风气
    C. 传统的文化

  2. 诗人对“公子”的态度是? A. 讽刺
    B. 赞美
    C. 中立

  3. “千里名驹”在诗中是用来比喻什么? A. 劳动者
    B. 优秀人才
    C. 普通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 《春望》(杜甫):表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人性的关注。

诗词对比

  • 《挽太平赵倅三首》《春望》:两者均关注社会与人性,但刘宰更多表现对个体的赞美,而杜甫则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集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