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凌职方知广州》
时间: 2025-01-11 10:06:5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史馆凌职方知广州
作者: 杨亿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番禺出守重,汉殿拜恩初。
华省郎官宿,名山太史书。
剖符從锁闼,持节上轺车。
左顾金龟印,前驱书隼旟。
由来百粤地,曾督九年储。
卉服要荒外,棠阴惠爱馀。
齐装天子赐,封部岛夷居。
羽檄招溪洞,壶浆慰里闾。
国风今已变,民瘼到应除。
江海思归否,蓬山有直庐。
白话文翻译:
在番禺任职的重任,刚刚在汉朝的殿堂上受恩赐。
宿于华省的郎官,名山太史所书。
剖析符文从锁闼而出,持着节令上轿车。
左边看着金龟印,前边是书写着的隼旗。
自古以来的百粤之地,曾经督导了九年的储备。
衣着花卉的服装要荒野之外,棠树的阴影里留下了恩惠的余韵。
整齐的装束是天子所赐,封住了部落的岛屿和夷人居住。
发布文书招引溪洞,壶中清浆安慰乡里。
国风如今已变,民众的疾苦应当去除。
江海之思是否归去,蓬山上有我的直庐。
注释:
- 番禺:今广州市,古时为南海郡。
- 汉殿:指汉朝的皇宫,象征受封的荣耀。
- 华省:古时华南地区,指的是今广东一带。
- 太史: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此处意指有学识的人。
- 百粤地:泛指广东地区。
- 卉服:指华丽的衣服。
- 羽檄:古代的信件,指命令。
- 民瘼:指人民的疾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约1055年-1135年),字子华,号北海,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史馆凌职方知广州》创作于杨亿任职广州的时期,表现了他对地方治理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诗中不仅描绘了地方官员的工作与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杨亿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在广州任职期间的感受与思索。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他初到广州时的环境与气氛,表现出身为官员的责任与荣耀。开头的“番禺出守重,汉殿拜恩初”,既是对自己地位的自豪感,也暗示着对未来工作的期待。
随着诗意的推进,杨亿逐渐将视角转向了社会现实。他提到“国风今已变,民瘼到应除”,说明他对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在用词上精炼而富有韵律,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注,是一首极具人文关怀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番禺出守重,汉殿拜恩初。
描述了在番禺任职的重要性,刚刚受皇恩的喜悦。 -
华省郎官宿,名山太史书。
提及在华省的官员居住,表达知识与文化的交融。 -
剖符從锁闼,持节上轺车。
形象化地展现了持节出行的官员形象。 -
左顾金龟印,前驱书隼旟。
描绘了官员的权威象征,象征着地位与责任。 -
由来百粤地,曾督九年储。
提及自己在广东多年的治理经验,深刻理解地方民情。 -
卉服要荒外,棠阴惠爱馀。
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珍视与关怀。 -
齐装天子赐,封部岛夷居。
体现政治上的权力与责任,显示对各民族的包容。 -
羽檄招溪洞,壶浆慰里闾。
传达传播政令与关心民生的双重责任感。 -
国风今已变,民瘼到应除。
反映了对社会变迁的忧虑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
江海思归否,蓬山有直庐。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带有个人情感的抒发。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前后对应,增强了韵律美。
- 比喻:如“金龟印”与“书隼旟”,形象地表达了官员的身份与权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责任、关怀与归属感展开,表达了作者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龟印:象征权力与地位。
- 书隼旟:象征信使与命令。
- 卉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棠阴:象征庇护与恩惠。
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亿的《史馆凌职方知广州》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历史的反思
-
诗中提到的“金龟印”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学识
- D. 自然
-
诗的开头提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哀伤
- B. 自豪
- C. 失落
- D. 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亿的《史馆凌职方知广州》更侧重于地方治理与民生问题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两者都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杨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