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尉探海》

时间: 2025-01-26 23:33:17

光福寺前日欲曛,上阳村外望絪缊。

千林万壑浩无际,不辨湖光与白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光福寺前日欲曛,上阳村外望絪缊。
千林万壑浩无际,不辨湖光与白云。

白话文翻译:

在光福寺前,夕阳西下,天空逐渐暗淡;
在上阳村外,遥望那飘渺的云雾。
千山万壑,浩瀚无边,
难以分清湖面波光与天上的白云。

注释:

字词注释:

  • 光福寺:光福寺,位于江苏省,是一座著名的寺庙。
  • 欲曛:即将黄昏,天色渐暗。
  • 絪缊:绵绵的云雾,形容云彩轻柔如丝。
  • 浩无际:形容广阔无边,无法看尽。
  • 不辨:无法分辨,难以区分。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气息可以与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藻(约1710年-约1760年),字子恺,号云山,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邓尉探海》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与追求的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邓尉探海》这首诗以光福寺的黄昏景色为起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哲思。首句“光福寺前日欲曛”即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略显沉寂的黄昏氛围,寺前的自然景色似乎在这静谧中更显得柔和。接着“上阳村外望絪缊”,诗人远眺村外的云雾,似乎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空灵的境界,仿佛在思索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千林万壑浩无际”,这一句描绘了广阔的山林与壑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表露出大自然的壮丽与无垠。而最后一句“不辨湖光与白云”,则是对视野的模糊化处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迷惑与敬畏。这里,湖光与白云的相互融汇,让人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深邃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光福寺前日欲曛:黄昏时分,光福寺前的景色显得宁静而幽远。
  2. 上阳村外望絪缊:向上阳村外望去,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3. 千林万壑浩无际:描绘了广袤的自然景观,山林与壑谷交错,浩浩荡荡。
  4. 不辨湖光与白云:在如此浩渺的景色中,湖面与天上的白云难以分辨,表达了自然的神秘与无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雾比作轻柔的绵缎,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 意象交融:湖光与白云的模糊,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界与深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通过描绘黄昏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福寺:象征着宁静与宗教的寄托。
  • 日欲曛: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千林万壑:象征自然的浩瀚与人类渺小。
  • 湖光与白云: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与变化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 A. 光福寺
    B. 上阳寺
    C. 天福寺

  2. “千林万壑浩无际”中“浩无际”含义是: A. 广阔无边
    B. 繁茂无数
    C. 自然无常

  3. 诗人通过什么样的景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A. 明月
    B. 黄昏
    C. 晨曦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其情感基调更显得宁静与淡泊,而张藻的《邓尉探海》则在黄昏的背景下,透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慨,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