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赋得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为园次题帐额画幅》
时间: 2025-01-27 04:0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赋得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为园次题帐额画幅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西塞山前无六月,半间草阁临流。
晚来都聚打鱼舟。
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
正值南柯初罢郡,槐阴蚁战刚休。
兼天波浪打闲鸥。
寄声三老,今夜转船头。
白话文翻译:
在西塞山前没有夏天的气息,半间草阁依傍在河流旁。
傍晚时分,打鱼的船只纷纷聚集。
悠扬的笛声四处响起,划破了一江的秋水。
此时正值南柯的官职刚刚罢免,槐树下的蚂蚁争斗刚刚结束。
波浪拍打着懒散的海鸥。
我寄声给三位老者,今晚就要转船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是著名的山脉,常被用作诗词中的意象。
- 无六月:指夏季的气息未至,表现出一种时节的特殊感受。
- 草阁:用草搭建的凉亭,象征着隐逸和静谧。
- 渔舟:打鱼的船只。
- 笛声:此处指渔民在船上吹奏的乐器声,带有清幽的意境。
- 南柯:指梦中得意的地方,常用来比喻虚幻的理想。
- 槐阴:槐树的阴影,常象征静谧的环境。
- 三老:指代隐者或高人,表达对这些人的敬仰。
典故解析:
- “南柯一梦”出自《南柯太守传》,传达了人生如梦的哲理。
- 四起的笛声和蝉鸣,常用来表达秋天的孤寂与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约1700),清代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清代,诗人时值政治动荡,个人境遇颇为复杂。此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首句“西塞山前无六月”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季节的静谧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接着“半间草阁临流”,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草阁与流水相映成趣,仿佛让人感受到阵阵清风。
在“晚来都聚打鱼舟”中,诗人将时间推向傍晚,渔舟的聚集象征着生活的繁忙与宁静的交融。随后“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笛声的悠扬在寂静的傍晚中回荡,似乎打破了这份宁静,又增添了几分生气。
“正值南柯初罢郡”一句,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词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塞山前无六月”:描绘出夏季气息尚未到来,营造了时间的静止感。
- “半间草阁临流”:草阁与流水的结合,展现隐逸生活的宁静。
- “晚来都聚打鱼舟”:傍晚时分渔舟聚集,反映出一种生活的繁忙景象。
- “笛声四起,划碎一江秋”:笛声打破了秋水的宁静,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正值南柯初罢郡”:个人经历的反映,表达对世俗的厌倦。
- “槐阴蚁战刚休”:槐树下蚂蚁的争斗,隐喻人生的纷争与无常。
- “兼天波浪打闲鸥”:波浪拍打的场景,象征着生活的波折。
- “寄声三老,今夜转船头”:向三位老者寄语,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意。
- 拟人:波浪与海鸥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着严谨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反思。通过对渔舟、笛声、波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塞山:象征着清幽与隐逸。
- 草阁: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渔舟:代表了生活的繁忙与宁静的交融。
- 笛声: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孤寂。
- 南柯:象征着理想与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塞山前无六月”表示什么? A. 夏天来临
B. 夏天未到
C. 冬天已至
答案:B -
“笛声四起”中的笛声象征着什么? A. 繁忙的生活
B. 秋天的宁静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三老”是指什么? A. 三位隐者
B. 三位朋友
C. 三位官员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临江仙》与《水调歌头》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苏轼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而陈维崧则在宁静中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