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
时间: 2025-01-10 23:17: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唯诗著籍,兼又赋知名。
议论于题称,春秋对问精。
半应阴骘与,全赖有司平。
归去峰峦众,别来松桂生。
涨江流水品,当道白云坑。
勿以攻文捷,而将学剑轻。
制衣新濯锦,开酝旧烧罂。
同日升科士,谁同膝下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不仅仅是在诗歌上有成就,还是在赋作中也声名显赫。讨论和议论都在你的题目之下,春秋问答的精深也在于此。你的一些成就可能是因为天赋的阴骘,但更依赖于当权者的公正。你回去后,山峰和山峦都在,别来时的松树和桂花也生长繁茂。涨江的流水品味着,正如同白云的深坑。不要因为攻文的捷径而轻视学习的艰辛。身上的新衣是用精美的锦缎制成的,酒的酿造也要用旧的陶罐。今天同日考中的进士,谁能分享这样的荣耀?
注释:
- 著籍:指在诗歌上有成就,著作在册。
- 赋:一种古代诗歌体裁,讲究对仗与辞藻的华丽。
- 阴骘:天赋、机缘。
- 有司:指当权者、官员。
- 峰峦:山峰和山峦的集合,表示自然的壮美。
- 松桂:松树和桂花,象征高洁与美好。
典故解析:
- 春秋对问:春秋时期的典籍,强调对话与问答中的精深智慧。
- 升科士:指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的过程,体现了士人对学问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风俗,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是在雍陶考取进士后归乡的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与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贾岛对雍陶的祝贺,同时也蕴含了对科举功名的思考。诗的开头便强调了雍陶在诗赋上的成就,显示出他在文人圈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诗人用“阴骘”与“有司平”两个词,反映出功名的获得并非仅靠个人努力,更多的是天赋与时运的结合。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如“峰峦众”、“松桂生”,则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期待。
在后半部分,诗人告诫雍陶不要因捷径而轻视学问,强调读书和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使用“制衣新濯锦”和“开酝旧烧罂”的对比,传达出对传统与新生事物的辩证思考。最后一句“同日升科士,谁同膝下荣”更是引人深思,彰显了对功名与荣誉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唯诗著籍,兼又赋知名:不光在诗上有成就,也在赋作上获得声誉。
- 议论于题称,春秋对问精:讨论中对于题目的称赞,显示出春秋时期的问答智慧。
- 半应阴骘与,全赖有司平:部分成就可能是天赋的缘故,但更依赖于当权者的公正。
- 归去峰峦众,别来松桂生:回去的时候,山峰依旧,别来时的松树和桂花也生长繁茂。
- 涨江流水品,当道白云坑:涨江的流水如同品味,正如同白云下的深坑。
- 勿以攻文捷,而将学剑轻:不要因为文采的捷径而轻视学习的艰辛。
- 制衣新濯锦,开酝旧烧罂:新衣是用锦缎制成的,酒的酿造则需用旧的陶罐。
- 同日升科士,谁同膝下荣:同一天考中的进士,谁能分享这样的荣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涨江流水”比喻为品味,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在描述景物时,使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科举的赞美与思考,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也寄托了对荣誉与学问的重视,展现了唐代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对学习的尊重。
意象分析:
- 峰峦:象征着高远与崇高的理想。
- 松桂:代表着高洁与坚韧的品质。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锦衣:代表着荣耀与成就。
- 酒罂:象征着传统与积累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阴骘”是什么意义? a) 机缘
b) 书籍
c) 诗歌 -
诗人告诫雍陶什么? a) 不要轻视学习
b) 不要过于依赖朋友
c) 要多写诗歌 -
“制衣新濯锦”中的“新”意指什么? a) 旧衣服
b) 新的理念
c) 新的成就
答案:
- a) 机缘
- a) 不要轻视学习
- c) 新的成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贾岛的《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与王之涣的《登高》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注重科举与友谊,后者则强调人生的感慨与时间的流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以上为《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的详细解析及学习资料。希望对您理解此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