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贞空二上人
贾岛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
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
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
白话文翻译:
在树林下吃过饭后,正准备离开天涯。
衡阳有伴同行,而梦泽的路途却显得遥远。
石磬发出清冷的韵律,铜瓶在夜里滴水的声音。
我殷勤地惊讶于这次别离,归期尚未确定。
注释:
字词注释:
- 林下:树林之下,指在树林中。
- 餐后:吃完饭后。
- 天涯:远方,形容即将离开的地方。
- 衡阳:指衡阳,地名,可能是指作者的朋友或相伴之人。
- 梦泽:可能指梦境中的泽地,象征着遥远的地方。
- 石磬:一种打击乐器,发出清脆的声音。
- 寒韵:清冷的音韵。
- 铜瓶:指铜制的瓶子,常用于盛水。
- 夜澌:夜间滴水的声音。
- 殷勤:热情周到的态度。
- 讶:惊讶,感到意外。
- 归期:回去的日期。
典故解析:
- 衡阳:历史上著名的地方,常用来指代友谊和相伴。
- 梦泽: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理想或遥不可及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潜溪,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律诗和绝句。他的诗作通常以清新幽雅、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的推崇。贾岛与李贺、王维等人并称,被誉为“意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意象反映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歌鉴赏:
《送贞空二上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整首诗在描写离别时的情景与感受中,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句“林下中餐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个温馨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天涯欲去时”,则暗示了离别的即将来临,感情的转折在此刻显得尤为强烈。
“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中,衡阳成为了陪伴的象征,表现出一种温暖的陪伴感,而梦泽的出现则带来了一种遥远的感觉,象征着未来的未知与不确定。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在即将离开的时刻,既有朋友相伴的喜悦,也有未来孤独的惆怅。
后面的“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则通过清冷的音韵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石磬的声音与铜瓶滴水的细微声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感。
最后一句“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分别的感慨,尽管对友人的离去感到惊讶和不舍,但归期未定让人对未来的重聚充满了无奈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友谊的珍贵与离别的伤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下中餐后: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场景,暗示了离别前的轻松时光。
- 天涯欲去时:表达了即将离开的感受,带有一丝忧伤。
- 衡阳过有伴:表示有朋友相伴,增加了离别的温暖感。
- 梦泽出应迟:梦泽的遥远象征着未来的未知与不确定感。
- 石磬疏寒韵:通过声音描绘出孤寂的气氛,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铜瓶结夜澌:夜间滴水的声音,进一步增强了孤独感。
- 殷勤讶此别:表达了对离别的惊讶与不舍。
- 且未定归期:强调了未来重聚的不可预知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泽比作一种理想或遥远的地方,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通过声音的描写赋予物体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在离别时刻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当前的依依不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下:象征宁静与温暖的环境。
- 衡阳:象征友谊与陪伴。
- 梦泽:象征理想与远方的追求。
- 石磬:象征孤独的音韵。
- 铜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琐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衡阳”指的是:
- A. 一种乐器
- B. 地名,象征友谊
- C. 一种植物
-
“梦泽”在诗中象征:
- A. 现实生活
- B. 未来的未知与理想
- C. 过往的回忆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离别的感伤与对友谊的珍视
- C. 描述自然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 王之涣
- 《别友》 - 李白
诗词对比:
- 贾岛《送贞空二上人》与王之涣《送别》:两首诗均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贾岛的诗更注重于细腻的情感和环境的描绘,而王之涣则通过更为宏大的景象与情感表达离别的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