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和江南雨十二花仙词 七月红蕉》

时间: 2025-01-27 03:12:38

抽卷素心缄细雨,香携灵梦翩然。

翠霞小谪大罗天。

暑残秋早,兀自倚东栏。

满院苔痕怜客杳,钗光影落虚筵。

粉墙题墨似从前。

忽闻鹊语,可是那人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和江南雨十二花仙词 七月红蕉
作者:谷海鹰

抽卷素心缄细雨,香携灵梦翩然。
翠霞小谪大罗天。
暑残秋早,兀自倚东栏。
满院苔痕怜客杳,钗光影落虚筵。
粉墙题墨似从前。
忽闻鹊语,可是那人还。


白话文翻译

在细雨中卷起素心,香气伴随着灵梦轻盈飞舞。
翠色的霞光小心翼翼地降临在大罗天。
炎热的夏天已然结束,早秋的气息渐渐显现,仍然倚靠在东边的栏杆上。
满院的苔痕怜惜着客人是否迷失,钗子的光影洒落在虚幻的宴席上。
粉墙上题写的墨迹仿佛和从前一模一样。
忽然听见喜鹊的鸣叫,那人是否仍在呢?


注释

  • 素心:纯净的心情。
  • 缄细雨:在细雨中静默。
  • 香携灵梦:香气伴随着灵魂的梦境。
  • 翠霞:青翠的云霞。
  • 小谪:轻轻地降落。
  • 大罗天:道教中所说的天界。
  • 暑残秋早:夏天即将结束,秋天悄然来临。
  • 东栏:指东边的栏杆。
  • 满院苔痕:院子里满是苔藓的痕迹。
  • 钗光影:指头上的钗子所投射出的光影。
  • 虚筵:虚幻的宴席。
  • 粉墙题墨:在白色墙壁上写下的墨迹。
  • 鹊语:喜鹊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谷海鹰,生于当代,擅长古典诗词创作。其诗作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作品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细雨纷飞的夏末秋初时节,正值七月,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临江仙·和江南雨十二花仙词 七月红蕉》一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切感悟。诗的开篇以“抽卷素心缄细雨”引入,细雨的缠绵与清新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幽远。此时,诗人如同在雨中漫步,香气弥漫,灵梦翩然,呈现出一种轻盈的梦幻感。

接着,翠霞的描绘不仅增添了色彩的层次感,更通过“大罗天”的意象,暗示了道教文化中对精神世界的向往。随着“暑残秋早”的转折,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使得时间的流逝在此处显得尤为清晰。

“满院苔痕怜客杳”一句中,苔痕象征着时光的印记,而“客杳”则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仿佛在等待某个特定的人。随着“钗光影落虚筵”的描写,宴席的虚幻让人产生对往昔的追忆,而“粉墙题墨似从前”则强调了时间的循环与记忆的恒久。

最后一句“忽闻鹊语,可是那人还”,在喜鹊的叫声中,诗人对过去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这种情感在细腻的描写中显得愈发深刻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抽卷素心缄细雨:诗人在细雨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 香携灵梦翩然:香气伴随着灵魂的梦境,表达了一种轻盈的感觉。
  • 翠霞小谪大罗天:青翠的霞光轻轻落下,充满神秘感。
  • 暑残秋早,兀自倚东栏:感受到季节变化,诗人依然倚靠在栏杆上,暗示一种对时间的沉思。
  • 满院苔痕怜客杳:院子里苔藓的痕迹代表着岁月,暗示客人的离去。
  • 钗光影落虚筵:宴席的虚幻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
  • 粉墙题墨似从前:墙上的字迹让人回想起过去的时光。
  • 忽闻鹊语,可是那人还:听到喜鹊的鸣叫,暗示着对某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携灵梦”用香气比喻梦境,增强了诗意。
  • 拟人:如“苔痕怜客”,使得无生命的苔藓仿佛有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子结构上都很工整,形成了对比和呼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雨、云霞、苔痕等意象,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的思念,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柔情与思念。
  • 翠霞:代表美好与神秘。
  • 苔痕: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
  • 钗光影:代表情感的寄托与回忆。
  • 鹊语: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抽卷素心缄细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宁静
    c) 悲伤

  2. “满院苔痕怜客杳”中的“苔痕”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美好的回忆
    c) 伤痛的过去

  3. 诗的最后一句“忽闻鹊语,可是那人还”表明了诗人对谁的思念? a) 自然
    b) 朋友
    c) 特定的人

答案

  1. b) 宁静
  2. a) 时间的流逝
  3. c) 特定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自然美景与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临江仙》 vs 《春江花月夜》: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临江仙》更侧重于个人思念,而《春江花月夜》则通过景色的描绘展示一种更广泛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现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