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端午》
时间: 2025-01-11 19:41: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端午
作者:顾贞观 〔清代〕
恁喧阗那得怨魂酬。罗绮照中流。问谁乘片舸,笔床砚匣,冷处夷犹。别是沅湘风味,都不混葵榴。独向烟波外,占取清秋。当日芙蓉湖上,正水嬉初散,杜牧空留。忽催归暮雨,小泊近朱楼。最难忘风灯零乱,乍隔船惊见几回头。伤离绪彩丝千结,嘱咐亲收。
白话文翻译
这喧闹的气氛中,怎能怨恨那些游荡的魂灵呢?在华丽的罗绮间,映照着水流。我问谁乘着小船,带着笔床和砚台,在这寒冷的地方悠闲自得。那别有一番风味的沅湘之地,和葵花石榴并不相混。只有在烟波浩渺的外面,才占得一份清秋。那天在芙蓉湖上,正是水面嬉戏初散,杜牧的身影空留。忽然催促归去的暮雨,小船停靠在朱楼附近。最难忘的是风灯的零乱,隔着船只惊见几回回头。伤感的离绪如千丝万缕,嘱托亲友代为收存。
注释
- 怨魂:指的是因离别而产生的怨恨之情。
- 罗绮:古代用的华丽绸缎。
- 舸:小船。
- 笔床砚匣:书写用具,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
- 沅湘:指沅水和湘水,古代著名的风景地。
- 芙蓉湖:湖中生长着的荷花,象征着美丽的景色。
- 杜牧:唐代诗人,文人雅士的象征。
典故解析
- 杜牧:提到的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常常被后人引用。
- 芙蓉湖:这一意象承载着古典美的象征,代表着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贞观(1640年-1710年),清代词人,字秋水,号云轩,江南人。其词风清丽婉约,常以自然景色寓情,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端午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离别情绪的感慨。端午节是一个富有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节日,诗人在此时怀念故人,表现出浓厚的乡愁情怀。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 端午》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深切思考。开头两句便以“恁喧阗那得怨魂酬”引入主题,表达了在热闹喧闹的节日中,隐隐的怨恨和思念交织在一起。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小船、笔床、砚匣等意象,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
后半部分,诗人提及“芙蓉湖上,正水嬉初散”,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湖光山色,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瞬间的消逝。尤其是“忽催归暮雨”,更是将离别的伤感推向高潮,突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诗人在时空的交错中,透过节日的欢庆,展现了对故人的怀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恁喧阗那得怨魂酬”:在如此热闹的氛围中,怎能去怨恨游荡的魂灵。
- “罗绮照中流”:华丽的绸缎在水中流动,形成动人的景象。
- “问谁乘片舸”:询问是谁在小船上漂流。
- “笔床砚匣,冷处夷犹”:文人生活的象征,冷静自得的生活态度。
- “独向烟波外,占取清秋”:在烟波浩淼之中,独自享受清秋的宁静。
- “最难忘风灯零乱”:对离别时点灯的情景记忆犹新,给人以感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冷静比作“冷处夷犹”,形象生动。
- 对仗:如“笔床砚匣,冷处夷犹”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烟波”、“芙蓉湖”,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探讨了离别与思念、节日与孤独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故人的怀念。
意象分析
- 烟波:象征着广阔而又迷离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芙蓉湖:象征着美丽与宁静,寄托了对生活的向往。
- 风灯:象征着离别时的无奈与惆怅,点亮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罗绮”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华丽的绸缎
C. 一种乐器 -
诗人对“芙蓉湖”的描写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静谧与怀念
C. 愤怒 -
“忽催归暮雨”中的“暮雨”象征: A. 喜悦
B. 离别与忧伤
C.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顾贞观的《八声甘州 端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考与情感,但顾贞观的作品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而苏轼则更加直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清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资料》
以上是对《八声甘州 端午》的详细解读与分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