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时间: 2025-01-26 06:18: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作者: 汪精卫
才轻雷送雨便萧然,晚凉满人间。
看疏林风澹,平原暝合,远水烟涵。
是处鸣鸠相和,底事语关关。
罨画西山里,蓑袂人闲。
梦里游踪曾记,试临流照影,绿上眉弯。
笑遥岑沈醉,依约亸云鬟。
轻飔微飐枝头露,似桃波靧面欲生寒。
归来后,一钩新月,初上阑干。
白话文翻译:
在雷雨送来的凉意中,万物显得萧条,晚风让人感到阵阵凉意。
看那稀疏的树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平原已与昏暗的夜色交融,远处的水面上烟雾缭绕。
这里鸟儿在鸣叫,彼此和鸣,似乎在说着什么。
在那画中的西山里,穿着蓑衣的人悠闲自得。
梦中曾经游览的足迹,如今在溪边照见了自己的身影,绿意映衬着眉弯。
笑着遥望那高峰,似乎醉意朦胧,发鬓轻扬在云间。
微风轻轻拂动枝头的露珠,像桃花的波纹在脸庞上轻轻泛起寒意。
归来时,月牙初升,刚好挂在栏杆上。
注释:
- 才轻:轻微的感觉,指细雨带来的轻松感。
- 萧然:形容环境的萧条、冷清。
- 罨画:画中的意境,隐喻美好的景色。
- 蓑袂人闲:穿着蓑衣的人,形象地表现了生活的悠闲。
- 亸云鬟:轻飘的发髻,表现轻盈的形象。
典故解析:
- 鸣鸠相和:鸣鸠是指一种鸟,古人常用来象征和谐与安宁。
- 罨画西山:可能源于古代文人对山水画的欣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精卫(1883-1944),字仲明,号逸舟,近代政治家、革命家。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总理,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其诗风受传统诗词影响,情感细腻,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背景是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复杂时期。诗人在此时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展现了汪精卫的细腻情感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开篇以“才轻雷送雨便萧然”引入,气氛清新而略带忧伤,展现出雨后初晴的宁静与凉意。
接着,诗人描绘了疏林、平原与远水的恬静场景,营造出一种恍惚的梦境感,仿佛在追忆过去的点滴。尤其是“罨画西山里,蓑袂人闲”,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悠闲,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诗人用“梦里游踪曾记”来回忆过往的美好,情感愈加深沉。最后以“归来后,一钩新月,初上阑干”收尾,月亮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虽有惆怅,但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优雅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轻雷送雨便萧然:描绘细雨伴随雷声而来,营造出一种清新却略显凄凉的氛围。
- 晚凉满人间:夜晚的凉意弥漫,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环境。
- 看疏林风澹:远眺稀疏的树林,微风轻拂,充满诗意。
- 平原暝合:平原与夜色交融,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远水烟涵:远处的水面笼罩在烟雾之中,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 是处鸣鸠相和:鸟儿在此和鸣,象征自然的和谐。
- 底事语关关:隐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
- 罨画西山里:描绘西山如同画中景,表现了自然的美好。
- 蓑袂人闲:蓑衣下的人悠闲自在,传达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 梦里游踪曾记:梦中曾经的游历与追忆,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
- 试临流照影,绿上眉弯:意象丰富,水中倒影与眉弯相结合,表达美好的回忆。
- 笑遥岑沈醉:笑意与醉意交织,展现了轻松愉悦的情感。
- 依约亸云鬟:轻柔的发髻在云中飘动,增添了一丝梦幻感。
- 轻飔微飐枝头露:微风轻拂,露珠摇曳,表现了生动的自然景象。
- 似桃波靧面欲生寒:比喻生动,桃花波纹般的露珠带来寒意,表现出自然的微妙变化。
- 归来后,一钩新月,初上阑干:月亮初升,象征希望的到来,暗示未来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桃波靧面欲生寒”,通过比喻形象表现情感。
- 拟人:鸟儿和鸣展现了自然的生气与和谐。
- 对仗:如“轻飔微飐”和“绿上眉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情感深沉而优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雨:象征情感的冲击与洗礼。
- 晚凉:带来宁静与思考的氛围。
- 鸣鸠:和谐与安宁的象征。
- 新月:希望与新的开始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自然的宁静?
A. 才轻雷送雨便萧然
B. 罨画西山里,蓑袂人闲
C. 轻飔微飐枝头露 -
“归来后,一钩新月”中“新月”象征什么?
A. 过去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悲伤的情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以自然为题材,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汪精卫诗文集》
- 《中国近现代诗词研究》